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每个种姓都有明确的社会地位。而在韩国,也有一种类似的等级制度,将人们分为两班、中人、良人和贱人。其中,两班阶层最早在高丽时期便得到了确立,并逐渐演变成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结构。
一、两班的起源
《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尊南的礼仪,君主和官员在面对臣子时,通常面朝南方。在高丽,国家制度仿效唐朝,而国王同样遵循“南面听政”的惯例。高丽王朝的国王坐北朝南,文官站东侧,武官站西侧,逐渐形成了文班和武班的区分。最初,所谓的两班只是朝廷文武官员的职能划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步转变为社会地位的标志,代表着上层统治阶级。
二、高丽时期的两班
在高丽建国初期,官员阶层主要由开国功臣和地方豪族构成。然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高丽的光宗王昭(958年)进行改革,清洗了部分功臣和豪族,并采纳了中国的双冀制度,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实施,新的贵族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阶层。到了成宗时期(960—997年),高丽借鉴唐朝的文武散阶制。这一制度区别于有实际行政职能的“职事官”,而是通过“散阶”来标示官员的社会地位,虽然散阶本身不具备实际职能,但却能够增强名望、享受待遇。
在成宗十四年(995年),为了强化文班地位,高丽通过散阶制度限制了武班的权力,这引发了武班的强烈反感。特别是在毅宗时期(1146—1170年),这种矛盾加剧。武臣最终通过兵变推翻了毅宗王朝,并将明宗王晧推上了王位,之后的一个世纪里,武臣掌控了高丽的政权。在武臣执政时期,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乡吏进入朝廷,进一步扩展了两班的阶层。随着元朝的入侵,许多低级别的医官和译员也因与蒙古的关系而逐渐进入两班行列。
高丽末期,社会动荡加剧,乡吏、医官、译员的加入让两班阶层的规模大幅扩展,这也导致了传统两班与新兴两班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三、朝鲜王朝初期对两班的整顿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了朝鲜王朝。朝鲜吸取高丽灭亡的教训,对两班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在高丽末期,许多乡吏进入了两班行列,因此朝鲜王朝采取了严厉措施限制乡吏的权力,特别是科举考试资格的限制,并对乡吏进行了降格,还设立了专门的监督部门。通过这些改革,朝鲜重新划定了两班与乡吏的界限,并通过降格手段削弱了两班的权力。此外,胥吏、技术官员以及庶民的降格,也改变了高丽时期的两班结构,最终确立了以两班地主为核心的四民身份等级。
四民制度将社会划分为两班、中人、良人和贱人。两班是上层统治阶级,中人则多是降格的吏员和技术官,社会地位低于两班但高于良人,组成了下层的官僚阶层。良人通常从事农业、工商业,承担纳税和服兵役义务,而贱人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备受压迫。
朝鲜的身分制度非常严格,只有两班出身的人才能晋升至最高的正一品官职,而中人的最高官职也仅限于正三品。士官和乡吏出身的人最多只能晋升为正五品,而贱人则无法担任任何官职。这一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差距更加明显,强化了两班阶层的权威。
朝鲜的两班不仅限于文武官员,还包括那些具备官员资格的群体。《里志》一书中提到,所有从事官职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士大夫,不论是否实际担任官职。那些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学者也有资格加入两班,虽然他们未曾官职,但其地位依然尊贵。甚至两班的子孙、贤人学者的子孙也会被视为两班阶层的一部分。两班因此不仅是官职的代表,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级。
四、两班的没落
从朝鲜王朝中期开始,随着社会动荡和党争的加剧,许多两班成员的社会地位开始动摇,部分富商和乡绅逐渐变成庶民地主,并进入两班行列。1588年,朝鲜抵御了日本的侵略,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期间的动荡使得许多贱民因参与义军而脱离贱籍,甚至一些良民通过参加义军而进入了两班阶层。战后,朝廷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允许一些富农缴纳粮食后成为两班的成员。这一政策逐渐演变为买官卖官的现象,导致两班人数激增,原有的权威开始崩溃。到了19世纪,两班阶层的比例甚至占据了朝鲜社会的60%到70%,两班制度名存实亡。
结语
两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官僚体制的需求。在中央集权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变化,这一制度逐渐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走向衰落。两班制度的兴衰与朝鲜王朝的政治变化息息相关,也是封建社会体制崩溃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