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是清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像许多清朝皇帝一样,他的登基并不缺乏权力的争夺,然而,和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同治的继位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波澜,堪称顺理成章且毫无争议。作为咸丰帝的长子,尽管他还有一个弟弟,但弟弟在年仅三岁时就去世了。因此,按年龄和继承顺序,载淳无疑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同治继位时只有6岁,虽然年幼,但这在清朝历史上并不罕见,毕竟之前的顺治帝才6岁继位,康熙帝也是8岁即位。像他这样的年轻皇帝,通常并不会有太多实际政治功绩,尤其是考虑到主政的因素。实际上,同治的统治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慈禧太后的操控,而他也成为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年仅19岁便去世。
同治出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那时的北京紫禁城内依旧弥漫着繁华与权力的气息。1861年8月,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临终时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等八位大臣指定为辅佐同治的重臣。然而,这些权臣并未能长时间保持权力。在同治年幼且缺乏主政能力的情况下,这些权臣很快就有了不正当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掌控朝政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可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并不容忍他们的野心,最终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的结果是,载垣、端华等被处死或革职,剩下的五位权臣被远调,唯有恭亲王奕訢被封为议政王。这场政变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改变了朝廷的力量格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清朝遭遇了严重的内外危机,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此时,慈禧在奕訢的支持下,通过整顿朝廷、任用汉族官员,成功稳定了局势,暂时遏制了内忧外患。她也采纳了洋务派的“自强”和“求富”政策,推动了新的工业建设和海陆军的建设,尽管她也故意牵制洋务派的力量,从而保障了自己在深宫中的权力。整个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
关于同治皇帝本人的情况,虽然他在6岁时继位,但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才开始亲政。然而,亲政后的同治并未能为朝政注入新的活力,反而在很短时间内便因病去世,年仅19岁。
同治年少时,朝政由两位太后把控,他的任务几乎全是学习治国理政之道。朝中有许多大臣为他授课,若同治能稍加努力,理应能有所成就。翁同龢作为咸丰帝时期的状元,先后担任了同治和光绪的帝师,他在《翁同龢日记》中写道:“16岁的同治读书极为懒散,敷衍了事。”翁同龢甚至为此感到无奈和惋惜,似乎认为同治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学习态度懒散,同治还因情感和母亲的控制而陷入了荒淫无度的生活。慈禧太后作为摄政者,渐渐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为同治安排婚事。慈禧选择了凤秀家的女儿作为潜在的皇后候选人,然而同治钟情于另一位女子——阿鲁特氏,慈禧对此非常反感,因为阿鲁特氏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慈禧对这门婚事极力反对。经过一番博弈后,同治最终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则被封为慧妃。
然而,新婚燕尔的同治和皇后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反而和慧妃的关系更为疏远。慈禧为了维持权力,要求同治不能频繁进入中宫,而同治也因此独自居住在乾清宫。皇后的修养深厚,但慈禧总是对她心生不满,哪怕皇后行事谨慎得体,也难以获得慈禧的青睐。她甚至讽刺皇后“妖婢无夫妇情”,即便同治病重,皇后关怀照料,慈禧依然无法容忍她的存在。
同治即使心有不满,也难以真正施展自己的能力。此时,王庆祺这个擅长谄媚的太监逐渐获得同治的信任,他不仅时常与同治共享私密时光,还带着同治外出寻欢作乐,逐渐让他迷失在酒色财气中。最终,同治沉迷于嫖娼,夜不归宫,开始酗酒赌博,导致身体健康日益恶化。
同治死因一直是历史的谜团。官方史料《清史稿》称同治死于天花,但一些私人记载则直言他死于梅毒。根据《万岁爷进药底簿》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同治的病情表现出了典型的天花症状,但也难以排除梅毒的可能性。尽管历史上对此一直争议不断,正史的记载仍被认为更具可信度。
无论如何,同治的去世使得慈禧进一步掌握了朝政大权,清朝政权继续在她的掌控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