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年轻的朱元璋成功攻占了和州,驻守数月后,军中的粮草问题突显,迫使他将目光投向长江对岸的太平和芜湖。朱元璋清楚,这些地方盛产稻米,足以解燃眉之急。然而,站在长江的岸边,看着湍急的江水,他不禁皱起眉头。虽然对岸的资源丰富,但自己军中既没有足够的船只,也缺乏擅长水战的将领,怎能轻易跨江作战呢?
正当他为此忧心忡忡时,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得知此人背景后,朱元璋心生欢喜,感叹道:“天助我也!”于是,他决定跟随此人一同前往军营,从此得到了自己第一支水军。
一、大将俞通海
这个人便是俞通海,彼时巢湖水军的主要将领。俞通海与父亲俞廷玉,以及赵普胜、廖永安等人,早已在巢湖扎下了营地,拥有上千艘战船,还有一支精通水战的军队。尽管他们的力量强大,但一直以来,俞家父子与庐州左君弼矛盾不断。左君弼有吞并巢湖水军之心,双方冲突愈发激烈,巢湖水军将领深感困扰。
恰在此时,朱元璋占领和州,声势大振。巢湖水军的将领们听闻后,纷纷对朱元璋佩服不已,决定派遣俞通海前去接洽,表达归顺之意。朱元璋急需水军支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着俞通海前往巢湖,在视察完毕后,欣然接纳了这支强大的水军。
二、一战成名
巢湖水军归顺后,很快便投入到战斗之中,俞通海表现尤为突出。究竟有多出色呢?有一场实战可以证明。
在与张士诚的战争中,朱元璋的水军停泊在胥口,突然,张士诚的部将吕珍带领大队人马发起了袭击。面对敌军的压倒性优势,朱元璋的水军将领们纷纷动摇,考虑撤退,唯独俞通海坚持认为,若现在不坚决抵抗,后果将不堪设想。
果然,俞通海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率先迎击敌人。激烈的战斗中,一支利箭射中了俞通海的右眼。在这生死关头,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猛将那样拔箭自救,而是带着箭伤暂时撤出战斗。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他没有下令撤退,而是命令手下将士穿上他的盔甲,代替自己继续督战。敌军误以为俞通海依然亲自督阵,因而胆怯不敢全力进攻,最终,朱元璋成功解除了胥口之围。
尽管右眼失明,俞通海仍然奋战在最前线。不久后,他还成功救了朱元璋一命。
三、奋力救护
1363年,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带领精锐攻打朱元璋,双方在康郎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俞通海带领水军跟随朱元璋并肩作战。
陈友谅的舰队庞大且严密,舰船连接形成坚不可摧的阵势,而俞通海的水军战舰相对较小,难以与之对抗。眼看着大势已去,俞通海却巧妙利用风势,发动火攻,成功烧毁了敌军二十余艘战船,暂时压制了敌方气焰。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朱元璋所在的战船突然出现故障,无法前行。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看到机会,立即冲向朱元璋的战船,意图将其撞翻。关键时刻,常遇春射出一箭命中张定边,俞通海则驾船迅速赶来救援。
在俞通海的战船猛烈撞击下,朱元璋得以脱险,但俞通海的船只却被敌舰死死夹住。为了挣脱敌舰,他的船员们拼命顶住敌舰,力大到头盔都被撞裂,最终才成功脱困。
这场战斗以陈友谅失败并身死告终。战后,朱元璋大加赞赏俞通海的英勇表现,赐予他大量的土地、财富,并很快提升他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位同宰相。
四、最终结局
此时的俞通海在朱元璋心中已占有极高的地位。虽然身居高位,他却始终保持谦虚低调,战斗中仍然亲自冲锋陷阵。每当攻占新城,他总会体恤百姓,百姓们无不称颂他的恩德。
俞通海的英勇之举,最终在桃花坞遭遇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一支流矢射中,伤势极为严重,紧急送回金陵治疗。
重伤的俞通海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朱元璋赶来探视,轻声问道:“平章,你知道是我来看你了吗?”俞通海因伤重无法回应。朱元璋回过身,泪如雨下。
第二天,俞通海因伤势过重去世,时年仅38岁。朱元璋痛惜不已,亲自追封俞通海为“豫国公”,并将他的肖像绘制在功臣庙中,追赠谥号“忠烈”。
尾声
俞通海未曾留有子嗣,唯一的女儿被朱元璋收养,并封为“金花公主”。俞通海的弟弟俞通源继承了他的官职。朱元璋为了表彰俞通海的卓越功绩,特许俞通源的后代世袭爵位,并许诺:除非犯下谋逆大罪,否则俞通海的家族将免受死罪,俞通源的子孙亦可享有免死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