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功臣的深刻怀疑与警惕。从汉朝的刘邦到明朝的朱元璋,开国皇帝对那些曾经一同打天下的功臣,总是难以放心。历史上,韩信因吕后的权谋被处死,而刘邦临终前甚至指示陈平清除樊哙。与朱元璋一同征战四方的“老兄弟”,最终能善终的屈指可数。
但与这些警惕的做法相比,汉光武帝刘秀对功臣的待遇则显得温和许多。云台二十八将享尽荣华富贵,不时和刘秀一起喝酒聊天,偶尔酩酊大醉后倒在一起酣睡,互相之间没有丝毫隔阂。而唐太宗李世民对功臣的待遇则复杂许多,虽说他并非不仁,但也不能算是特别慷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郧国公张亮和陈国公侯君集最终都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提到郧国公张亮,很多人或许不甚熟悉,甚至不知道他出身于瓦岗军。张亮在大业末年加入李密,曾与李密一同征伐荥阳和汴京。尽管他未能在军中获得高位,但他依然在后期被任命为骠骑将军,隶属于徐勣。张亮的忠诚被李密看在眼里,然而他与徐勣共同策划的一些政治行动最终导致他被任命为郑州刺史。
与张亮同样出身瓦岗军的,还有上柱国、莱国公李勣等五位一品大员,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值得注意的是,瓦岗军中的一品大员并不止这五位,今天我们着重聊聊这几位,看看李世民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些功臣的。
张亮因未能证实的谋反罪被李世民处死,这一事件显示出李世民对他的深刻不信任。张亮拥有五百个义子,他的家族势力庞大,李世民担心他有反叛之心:“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张亮被处决后,李世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曾有人提出张亮并未具备反叛的迹象,李世民对此表示深刻的悔恨:“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为张亮平反,他唯一的补偿是提拔了曾为张亮辩护的李道裕。张亮的惨死以及李世民对其所作所为的悔恨,展现了李世民对那些曾经忠诚但却背叛他的人始终难以释怀的态度。
另外,瓦岗军的另一位重臣陈国公侯君集的结局也颇具悲剧色彩。与瓦岗军的关系虽然不大,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最终未能逃脱权力斗争的阴影,侯君集被处死,家产尽数被抄。
有关于瓦岗军的“老兄弟”魏征,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他在瓦岗军中地位非凡,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魏征并没有得到李密的重用,甚至在投降唐朝后,他并未迅速获得显赫职位。尽管魏征后来担任了李世民的谋士,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始终处于保留状态。
李世民在心中最忌惮的功臣之一,就是瓦岗军出身的李勣。李勣年轻时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深受李密的宠信,后来他被任命为黎阳刺史,并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李世民虽然任命李勣为将领,却始终没有完全信任他,甚至临终时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
李世民的这种复杂态度,表明了他对那些不从自己家族起家的功臣始终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李勣也因此未能得到完全的信任。李勣最终因种种原因被贬出京城,李世民对此心中早已有了安排,李勣即使再有才干,也难逃被疏远的命运。
与这些复杂的政治谋略相比,程咬金则是另一番景象。程咬金虽然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却始终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忠诚立足。然而,李世民虽然曾几度将程咬金外放,却并未让他彻底远离京城。程咬金的命运与其他瓦岗军功臣不同,他在最后依然能为李世民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尽管李世民最终没有完全依赖他。
至于秦琼,虽然有传闻说他因病未能外放,但李世民心中深知,秦琼的忠诚与能力才是他留在京城的原因之一。秦琼的“病”实际上是李世民巧妙的安排,目的是让秦琼保持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应对可能的变故。
这些瓦岗军出身的功臣们,虽然功勋赫赫,但始终没有完全获得李世民的信任。这其中,李世民的疑虑与政治算计在每一个决策中都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