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前90年汉匈之战1:汉武帝的开战目的究竟是什么?
福尔摩斯曾说:“当你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它就是真相。”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发生在前90年的这场汉匈战争的谜团。
这场战争标志着汉武帝与匈奴的最后一战,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什么难点,毕竟就是一场双方的决战,李广利最终惨败并投降。然而,细究其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却充满了无法解答的谜题,许多情节完全违背常理与军事逻辑,尤其以下几方面:
1. 兵力部署的疑点
汉军此次分兵三路,李广利带着7万人,商丘成3万人,马通4万骑兵,其中商丘成部的骑兵数目不明确,李广利部明确有2万骑兵。问题出在,汉武帝为何将4万骑兵的重兵交给了马通来打右贤王部?按理说,匈奴的主力是在单于本部和左贤王部,为什么汉武帝会将如此大规模的骑兵分配给马通,似乎并不符合进行大决战的兵力安排?
2. 马通的奇怪表现
如果将兵力分配如此安排,也许还能理解,但实际上,马通带着4万骑兵并未参与任何实质性战斗,直到到达天山才匆匆撤军。难道这支精锐骑兵,最后只是白白消耗了人力物力?那么,马通为什么不向东与李广利、商丘成会合?特别是在李广利进攻郅居水的过程中,马通的身影为何消失不见?他到底在做什么?是消极旁观还是另有安排?
3. 商丘成的行动不明
商丘成的“出西河”命令,究竟是指西河郡还是居延塞?他先到涿邪径,再到浚稽山与李陵的3万骑兵交战,最终打到蒲奴水,这一段具体情况为何未被清楚记录?他为何不与李广利会合,反而朝东北方向的蒲奴水发起进攻?难道他陷入了包围圈?
4. 李广利和商丘成的时间差
李广利突破夫羊句山,追到范夫人城,与商丘成之间的战斗究竟是先后发生的,还是同时进行?李广利击败了卫律的五千骑兵,竟然取得了匈奴大军全线撤退的压倒性胜利,但为何匈奴单于和左贤王都撤退到郅居水北?李广利进军郅居水南岸后,商丘成又为何没有跟进支持?难道这不是在默许李广利“孤军深入”?
5. 匈奴高层的缺席
在战争初期,匈奴的大将李陵、卫律、偃渠等人活跃在各个战线上,然而单于和左贤王等高层指挥官却消失了。以往的汉匈战争中,单于亲自指挥战斗,而这次却没有出现。那么,匈奴的高层到底去哪里了?难道这是另有隐情?
从这些疑点看,汉武帝和大将们的决策显得颇为异常,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不符合常规的战术安排。
在长期梳理了春秋、战国、秦末楚汉、汉初等历史阶段的战例之后,我发现即使是韩信、白起、卫青等顶级名将的战例,总能理出一个头绪,知道他们的战术意图与上限。然而,面对这场战斗,我却感到困惑不解,仿佛陷入了一个没有解答的迷局。这场战争的实际原因,看起来完全是无下限、令人匪夷所思的。
然而,在后来了解了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之后,我逐渐理清了整个局面。结合“巫蛊之乱”的背景,我终于有了突破性的思考,找到了这场战争的最关键因素——参与此战的将领,无不深陷“巫蛊”之祸,特别是汉武帝本人。
“巫蛊之祸”使得汉武帝的判断失常,他深信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国家运势都受到了诅咒。甚至连战前的一些小细节,他都过于敏感地将其解读为对自己的威胁。至于为何开战,汉武帝的真实动机并非击败匈奴,而是要彻底搞清楚匈奴一匹马四条腿被绑的“诅咒”背后隐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