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有五位功臣被列为一等功臣,这五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和侯君集。为何侯君集能够位列这五位功臣之一呢?答案在于他为李世民做了一件极为隐秘的事情,而这段经历在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
事件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七,即“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世民被正式册封为太子。紧接着的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对朝廷官员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并给予了众多功臣丰厚的奖励。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和侯君集等五位功臣被列为一等功臣,各自获封1300户封邑。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也是玄武门之变最早的提议者之一,并且是策划这场政变的重要人物。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渊逐出秦王府之后,长孙无忌成了玄武门之变的灵魂人物,担任了整个事件的最高组织者。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击杀之前,还发生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甘露宫变”,它的目的是控制李渊,而从一些细节来看,长孙无忌极可能是“甘露宫变”的主导者之一。
尉迟恭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亲信之一,曾至少两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在李世民面对诸将的怀疑和追杀时,尉迟恭屡次挺身而出,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即便李建成曾试图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后还曾派人刺杀他,尉迟恭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最终,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亲手斩杀了李元吉,成功救下了李世民的性命,并在海池威逼李渊将兵权交给李世民。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直是李世民的智囊,负责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两人和长孙无忌一起,是最早提出玄武门之变计划的策划者。尤其是在武德四年,房玄龄就已经向李世民提出了“先发制人”的建议,并为秦王府进行宣传工作。尽管两人在后期曾被迫离开秦王府,但他们始终是策划者之一,并在事件的当天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因此,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评为一等功臣,理所当然。然而,侯君集的角色却让人有些疑惑。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并不显眼,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平凡的“铺路石”,在李世民的身边负责一些杂务,偶尔出谋划策,却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直到玄武门之变后,他才因为这场变故被授予一等功,并获得了封赏。那么,侯君集究竟凭什么能够和这些历史人物平起平坐呢?
在变之前,侯君集的人物形象并不出色,甚至被认为只是一个爱吹牛的普通将领。有人曾调侃他,说他射箭准得能射到自己脚面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深感犹豫,侯君集与长孙无忌、尉迟恭和高士廉等人一直在李世民耳边劝说,甚至采取轮番轰炸的方式促使李世民下定决心。
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的名字出现在史书上,但具体的行动却没有详细记载,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难道侯君集只是站在旁边口头支持,结果就因得天独厚的机缘,享受了一等功的殊荣?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合理。通过史料的分析,侯君集的贡献明显不如高士廉(他在芳林门外为李世民筑起了生死防线),也不如程咬金、秦琼、张士贵(他们参与了“永春门之变”),甚至不如参与“甘露宫变”的一些无名将领。
那么,为什么侯君集能够位列一等功呢?唯一的解释可能是,侯君集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史书无法详细记录他的具体贡献。经过一番推理分析,侯君集有可能是秦王府的“谍战人员”。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李世民早已策反了不少将领,秦王府的确设有专门负责策反工作的组织。有人曾说,李世民作为十二卫大将军,手握兵权,若想进宫轻而易举,但这其实是不懂古代兵制的说法。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直接的兵权。古代兵权包括两方面:一是调兵权,二是指挥权。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世民并未拥有指挥权,所有行动都依赖于那些被策反的将领。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确实得到了许多将领的支持。例如,玄武门的值长常何、左屯卫将军敬君弘等人,李世民正是通过这些被策反的将领,才能顺利发动变革。而侯君集和他身边的张亮,显然是在这一秘密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张亮负责与关东豪杰的联络,组织了一千人前往洛阳,确保如果玄武门之变失败,李世民能迅速退往洛阳并与李渊、李建成展开公开对抗。张亮和侯君集的深厚关系,使得他们成为了秦王府“隐秘战线”的核心人物。
此外,侯君集具有极高的伪装能力,李靖曾经提醒李世民,他的学生侯君集可能心怀不轨。张亮也曾举报侯君集,但李世民依然没有怀疑他。侯君集最终被揭发后,李世民亲自审问他时,侯君集仍然能够极其冷静地辩解,这也反映了他出色的心理素质和伪装能力。
从这些蛛丝马迹来看,侯君集很可能就是秦王府的“谍战人员”,正是他的秘密工作,确保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尽管这种事史书无法详细记载,但他显然在幕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如此,他才理应位列一等功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