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汉末时期,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的地位按重要性排列,其中骠骑将军位居大将军之下。该职务的职责包括“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即既要守卫京师,又要负责平定边疆的战乱。进入三国时期,骠骑将军依然是一个显赫的职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曹魏时期的八位骠骑将军。
一、曹洪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魏武帝曹操的从弟。作为魏国宗室的一员,曹洪在魏文帝黄初年间便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成为魏国的首位骠骑将军。值得一提的是,曹洪还是唯一一位两度担任此职的人。在魏明帝太和年间,他再次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直到太和六年(232年),曹洪因病去世,结束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军事生涯。
二、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西晋的奠基者之一。由于辅佐曹丕建立魏国,司马懿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逐渐上升,官职不断晋升。黄初七年(226年),司马懿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四年后,太和四年(230年),大将军曹真晋升为大司马,司马懿接任了大将军职务,这为他后来的篡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赵俨
赵俨(171~245年),字伯然,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的知名文臣。在魏明帝曹叡时期,赵俨先后担任过大司农、骠骑将军和大司空等重要职务。在司马懿之后,赵俨成为了魏国的骠骑将军。尽管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并不特别突出,但作为一位文官,赵俨以其出色的行政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评价。
四、刘放
刘放(?—250年),字子弃,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西乡侯刘容的后代。刘放在公元245年(正始五年)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同时还担任中书监等职务。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刘放在魏国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刘放在公元250年(嘉平二年)去世,享年较短,死后被追谥为敬侯。
五、孙资
孙资(?-251年),字彦龙,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将领。孙资于嘉平二年(250年)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他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然而,孙资并未享有长时间的权势,他在次年(251年)便去世,享年较短,留下了许多未能完成的事业。
六、王昶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王昶是东汉代郡太守王泽的儿子。在正元二年(255年),由于他成功平定了淮南的三次叛乱,王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这一职位使他成为了司马懿家族的重要心腹,也为他后来的晋升奠定了基础。然而,王昶在甘露四年(259年)因病去世,享年不长。
七、司马望
司马望(205年-271年6月17日),字子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西晋时期的宗室重臣。司马望是司马懿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司马孚,原为司马懿的次子。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望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这一年,司马昭凭借灭蜀的战功晋升为晋王,而司马望则继续在魏国担任重要职务。随着司马昭完成了魏晋的政权更替,司马望也因此升任为司空,并多次指挥中军,抵御吴国的进攻,最终官至大司马,成为西晋初期的开国重臣。
八、石苞
石苞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骠骑将军之一。他的具体事迹较少被记载,但作为魏国的一位重要军事人物,石苞的军事能力和在战场上的表现无疑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