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按钮,感谢你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能给你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有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曾经经历过某个时刻。
不论是环境还是经历,都会感觉出奇相似。
甚至,觉得自己能够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科学依据。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人,他所做的预言竟然在百年后应验了。
他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医者——陆士谔。
不过,同一时代的鲁迅,却对陆士谔的预测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鲁迅直言不讳地批评陆士谔:“胡说八道!”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通常会把那些预言成真的人称为“穿越者”。
无论是曾倡导社会主义思想的王莽,还是超越常规的鬼谷子,他们都有着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那么,被称为近代“穿越者”的陆士谔,究竟是通过什么作品来证明他的超前视野的呢?
1910年,他发布了一部名为《新中国》的小说,打破了当时对小说的固有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41年后的中国,展现出了一种现代流行的“穿越小说”的风格。
那个时候,中国正经历着最黑暗和屈辱的时期。
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百姓生死困顿。
而外国势力却在中国肆意挥霍着巨大的财富。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节点,陆士谔的《新中国》却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在这本书中,陆士谔把自己的名字用作了主人公的姓氏,主角名为陆云翔。
而女主角李玉琴的形象则是以陆士谔的妻子为蓝本。
故事开头,陆云翔因受不了晚清政府签署的丧权辱国条约而感到愤怒与无奈,甚至借酒浇愁,倒头便睡。
然而,某一天,当他从沉睡中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1951年,整整41年之后的中国。
他发现自己年纪已大,急匆匆地走上街头,却看到眼前的景象完全让他大吃一惊。
上海早已脱去了曾经的破败模样,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街两旁的商店琳琅满目,行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
陆云翔目瞪口呆地愣在原地。
这时,一位美丽的女士看到了他的异样,便热情地走上前,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这位女子的主动让陆云翔大为震惊,因为他成长于封建社会的环境,对女性如此主动的举动感到极不习惯。
但他还是忍不住好奇,问道:“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位女士笑着回答:“我叫李玉琴,现在已经是1951年了!”
此时,陆云翔终于意识到自己穿越了整整41年。
他又问:“上海的洋人呢?那些租界呢?”
李玉琴忍不住笑出声来,说道:“您说的那些都是40年前的事了!现在我们早已经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所有失去的土地都收回来了,我们现在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陆云翔听到这里更加震惊,急忙问道:“40年前我们还屡战屡败,怎么可能有能力收复这些土地?”
李玉琴耐心地解释道,实际上是因为中国人民觉醒了,大家开始有了强国的意识。
每个中国人齐心协力购买国债,支援国家财政。
四万万中国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很快就还清了所有赔款,国库也因此变得更加充裕,国家的力量也更强大了。
更令陆云翔惊讶的是,李玉琴还提到,许多留学海外的学子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纷纷重返祖国,带回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和商业的改革。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成功制造出与洋货相媲美的优质产品,并且凭借良好的市场环境,洋货失去了竞争力。
没多久,那些无法从中国获利的外国人纷纷退出中国市场,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陆云翔听后,感叹道:“天佑我中华!如果40年前有人告诉我中国会变成今天这样,我一定会笑他胡说八道,没想到如今竟然成真了!”
接着,陆云翔和李玉琴继续在街上闲逛。
这时,陆云翔注意到,街道上竟然没有一辆电车。
李玉琴解释道:“现在上海的电车早就移到了地下,市区的交通已经变得十分便利。”
随后,李玉琴带着陆云翔乘坐地下电车来到了黄浦站。出了站,陆云翔看到了一座宏伟的跨海大桥,竟然直接将浦东和浦西连了起来。
陆云翔感到惊讶,这座大桥居然是为了“万国博览会”而建造的。如今,浦东的繁华程度已与浦西不相上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小说是在1910年写成的,而当时浦东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
陆士谔能在小说中描写如此细致,真是非凡的预见力。
更加让人吃惊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陆云翔询问社会体制时,李玉琴的回答是:“如今我们执政的党派叫做均富党,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这就是陆士谔为何被称为“穿越者”的原因。
因为在1910年,共产党还没有成立,社会主义也只是一个新兴的思想,社会上并没有“共同富裕”的概念。
陆士谔的思想如此超前,确实令人惊叹。
更让人吃惊的是,书中所描写的大部分情节如今都在上海一一应验。例如,地下铁路的建设,如今上海拥有20条地铁线,覆盖全市,已成为全球最长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还有书中提到的“万国博览会”,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且真真正正地在浦东举办过。
陆士谔的预见力真是超乎寻常,他的构想几乎完全与现实相符。
让我们回到1910年,那时的中国,陆士谔的这些设想是如此震撼人心,极为超前,几乎让人难以想象。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这部作品给予热烈的欢迎?
甚至连鲁迅也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事实上,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文盲率极高,许多人根本无法理解陆士谔的作品。
即使作品发布在报纸上,也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腐朽的政府与外部列强的压迫,使得许多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有光明的一天。
因此,陆士谔的幻想作品遭到了极大的排斥。鲁迅便是其中最为激烈的批评者之一。
鲁迅主张实业救国,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
因此,他对陆士谔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作品感到非常反感,认为那是对现实的逃避。
从鲁迅的诸多作品来看,他无情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彻底打破了那些虚无的理想化幻想。
比如,《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孔乙己》表现了传统文化如何摧残人的命运,《祝福》批判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的压迫。
鲁迅的笔触如同利刃,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丑恶面,而他极为排斥任何形式的浪漫主义。
他认为陆士谔的作品仅仅是对困境的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的勇气。
因此,当鲁迅看到陆士谔的小说时,他毫不犹豫地称其为“胡说八道”。
鲁迅的批评无疑对陆士谔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人因此不再理会《新中国》,甚至将其撕毁或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