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关羽受命留守荆州,负责镇守至建安二十四年。经过七年孤军奋战,关羽最终因兵败被杀。自古以来,关于关羽失荆州的事情,人们往往充满惋惜与批评,很多人认为关羽过于自大、轻敌、麻痹大意,导致荆州丢失,甚至许多历史学者也持类似观点。
然而,如果我们从正史《三国志》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避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我们不禁要问,蜀汉失去荆州,真的完全是关羽个人的过错吗?
关羽对荆州的失守,确实负有较大责任,但这并不仅仅是他的单方面过错,蜀汉的决策层,尤其是刘备为首的领导层,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与疏忽。如果将责任具体划分,关羽个人应占约60%的主要责任,而刘备及其他蜀汉核心领导层则应负40%的次要责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关羽犯下的具体错误。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关羽为“刚而自矜,骄于士大夫”,意味着关羽常常自命不凡、目空一切,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且在处理内部分歧上缺乏智慧。这一评价是有道理的。除此之外,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提出要“外结孙权”,但关羽却没有在外交上做出应有的努力,导致与东吴的联盟逐渐瓦解。
此外,关羽过于自信,轻率地发动了樊城之战。吕蒙趁机攻占荆州,这一决定让刘备后悔不已。在整个蜀汉失去荆州的过程中,关羽最大的失误是处理不好内部矛盾,这一切都与关羽自负、傲慢的个性密切相关。
关羽的骄傲自大,使得他难以与麋芳、士仁等部下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正如《关羽传》所记载:“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素皆嫌羽轻己……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关羽对麋芳和士仁不屑一顾,危急时刻,他们自然不会为他全力以赴。如果他们能与关羽齐心协力,守住长江峡口,等待援兵,那么结局或许会不同。然而,麋芳在东吴的诱迫下投降,使得关羽的后方暴露,吴军迅速夺取南郡和夷陵一带,截断了关羽的退路。
《刘封传》记载,关羽在围攻樊城时,曾多次呼叫刘封和孟达增援,但他们并未响应,这更进一步暴露了关羽与部下之间的不和。刘封作为刘备义子,竟眼睁睁地看着关羽落败,最终与关羽一同丧命。显然,关羽不愿意妥善处理这些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尽管关羽能单独镇守荆州七年,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即便是最勇猛的将领,也不可能永远不败。那七年间,蜀汉高层,尤其是刘备、诸葛亮等领导人又在做什么呢?
蜀汉高层对失去荆州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刘备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令人遗憾。他不应该任命麋芳为南郡太守,士仁为将军,驻守江陵和公安,也不该把刘封派往上庸。刘备应当在选用人才时更加审慎,确保每个重要岗位的人才都是合适的,而不是根据与自己的私人关系来任命。
其次,刘备等领导人在关羽攻势较顺利时,未能充分认识到潜在的威胁。当关羽面临困境时,刘备的援助显得迟缓。在关羽决定主动攻击樊城并需要支援时,刘备并没有及时派兵支援,甚至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增援,这为关羽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第三,刘备错误地授权关羽进攻樊城。在这种战术上,蜀汉高层应当让关羽牵制曹仁,而不是让他轻率进攻。当曹操失去汉中后,将战略重心转向荆州,刘备反而没有及时加强关羽的防备,甚至还给了关羽过大的权力,让他独断专行,最终导致失败。
第四,蜀汉高层对上庸等地区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上庸诸郡在战略上十分重要,刘备和诸葛亮应当提前作出防范和部署。关羽败退时,上庸诸郡的缺乏支援使得蜀汉的防线迅速崩溃,而刘备之后将所有责任推给刘封,实在是非常不公。
综上所述,荆州失守并非单纯由关羽一人所致。蜀汉整体的战略失误、内部的不和以及领导层的疏忽,才是导致这一灾难的根本原因。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关羽个人,显然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