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14日,国民党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面对敌强我弱,且根据地的经济状况极其困窘,毛主席和朱德等领导人最终决定带领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方向进发,计划与东固的红军会合。
这一远征也成为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标志,最终毛主席和中央红军成功在赣南与闽西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为何毛主席和朱德带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将目标锁定在赣南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四军和毛主席就得知在吉安的东固地区有红军力量存在。比如,曾担任江西省交通厅厅长的刘岱,他曾是东固地区的红军战士,并在回忆文章《东固送信到红军》中,描述了自己从东固向井冈山送信的经历。
此外,东固红军的领导人之一、赣南特委的成员,开国上将陈奇涵也在回忆录中提到,1929年初,朱毛红军下山至大禹时,红四军前委已向赣南特委发出信函,内容大致是:红四军即将离开井冈山,准备在合适的地方建立根据地,要求赣南各地暴动响应,筹集粮食、棉衣、资金等物资,同时准备安置伤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四军经过长途跋涉并抵达东固与东固红军会合时,亲历此过程的老红军卓雄记得,毛主席在会师大会上曾说:“我们从井冈山出发,一直讲到东固去见二、四团。过去我们四军的同志说没有二、四团,今天见到了,这下是不是没吹牛?”
由此可见,在毛主席和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最终到达赣南闽西地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东固地区早已有了红军力量,而这些红军正是东固红军。
那么,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建立的?在红四军到来之前,东固的红军又有多强的兵力呢?
东固地区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地处吉安、永丰、兴国等五县交界的地方,面积约有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万。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且,东固一带的贫富差距极大,贫困农民的生活极其艰难,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南方许多地区类似,东固很早就有了共产党组织。1926年大革命期间,东固的共产党员赖经邦等人积极宣传革命,1927年2月,东固党小组正式成立。大革命失败后,东固的共产党人没有放弃斗争,1927年9月召开了坳会议,完善了党组织,并重新成立了农民协会,决定发展工农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镇压。
为了壮大力量,党组织决定扩大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抗捐,打击地主和封建势力。虽然敌强我弱,党组织依然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坚持斗争。经过多次武装暴动,东固红军和党组织采取了“公开武装斗争、秘密政权割据”的独特方式,成功地组织了革命。
1928年2月,中共赣西特委决定合并东固的工农革命军和吉水、永丰的游击队,成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赖经邦担任党代表。当时,第七纵队的兵力约150人,拥有约80支枪。
经过7个月的发展,第七纵队与第九纵队合并,形成了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1929年,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再次成立了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
这些部队正是毛主席在带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后,期望会师的两个红军部队。
成立后的红军部队开始在东固及周边地区展开游击战,创造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东固红军在战斗中屡次击败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的围剿,实力不断增强,且很少面临红四军在井冈山时期那样的经济困境。东固红军的士兵伙食较为丰厚,常常可以分得一天一角五分的伙食标准,并且在红四军会师时慷慨提供了7200发子弹。
毛主席对东固红军的战术非常认可,认为这种策略极大增强了江西红军独立二团的战斗力,相当于红四军的31团。
1928年12月,东固红军成功攻占了吉安县城和兴国县城,击败了刘士毅部的一个团,军队规模扩大到了1500人,拥有约800支枪,成为赣西南地区的红军主力。
尽管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并不相邻,但早在1928年,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井冈山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虽然由于国民党封锁和交通不便,这种联系不频繁,但双方的关系逐渐深化。
1929年2月,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经过长时间的跋涉,终于与东固的红二、四团在螺坑石古丘河坝会师。毛主席在会师大会上不仅称赞东固红军“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还赞扬道,红四军是“铁军”,而红二、四团则是“钢军”。
会师后,红四军得到充分休整。东固红军慷慨提供了粮食、银元以及枪支弹药,并为300多名红军伤病员提供了安置。这次会师和休整,极大提升了红四军的士气,为红四军再次踏上征程奠定了基础。
随着毛主席在赣南和闽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最终融入了这个庞大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始终铭记东固革命根据地对红四军的重要支持,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回忆提到井冈山、东固和延安,称这三个地方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革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