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方虚构的名人事迹:如今多个已被证伪,可惜鲜为人知
迪丽瓦拉
2025-09-06 16:33:50
0

一百年前,当中国人看待西方历史时,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名人事迹,首先往往是深信不疑,其次是产生自愧之心,最终在一些场合下,甚至开始贬低否定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情形下,“言必称古希腊”、“言必称西方”的现象非常普遍。似乎在一些论述或写作中,不引用西方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文章就显得不够有分量,甚至缺乏说服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西方名人的事迹被频繁引用,并最终进入中小学教科书及各类学术书籍。这些内容经过多次传播,逐渐在大众心中形成了牢固的印象,西方许多名人事迹因此变得更加广为人知,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和不可动摇。然而,问题在于,虽然并非所有的虚假事物都能被揭示出来,但有许多虚构的事例最终也被揭穿。比如西方一些名人的事迹,过去一百年中已经被多次揭穿,以下就是其中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亚里士多德的“桅杆证地圆”。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形时,他给出了三个论据,其中之一便是观察海船桅杆的变化。他认为,当一艘船驶向远方时,船体先消失在地平线下,而桅杆则是最后消失;相反,当船只从远方驶来时,桅杆最先露出水面,之后才是船体。看似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但问题在于,人眼的极限视力仅能看清18公里内的物体,亚里士多德能看清如此远处的桅杆变化吗?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只有在35公里外,配合高倍望远镜,才能勉强看到100米高的海船及其桅杆。再者,上海电视台曾做过实验,结论也是肉眼无法看到桅杆的变化。因此,除非亚里士多德拥有远超常人的眼力,或者他用上了望远镜,这个论据显然是不成立的。其实,早在元代,赵友钦就在《革象新书》中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错误,他提到,虽然地球是圆的,但人眼无法清晰地看到其曲率。他通过对远山的描述,佐证了眼力有限这一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个论据是通过观察北极星的高度变化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他认为,越往北走,北极星的高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但这一论据也存在问题。通过了解唐僧一行和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如何观测北极星的高度差,我们就可以明白,亚里士多德很难准确得出北极星高度变化的结论,因此,这一论据也大概率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接下来是阿基米德的“镜子烧船”事迹。阿基米德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锡拉库萨,在罗马军队进攻时,他设计了多种防御武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镜子烧船”。他通过反射阳光集聚热量,烧毁来袭的罗马船只。理论上,这种方法可能可行,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实现。首先,当时的技术远未能造出光滑的镜面,更不可能制造出超大的镜子;其次,即便是数百个士兵手持小镜子,如何协调这些镜子的会聚点,保证它们的焦点始终集中在船只上呢?更重要的是,船只在海面上会随风漂移,如何保证焦点不偏移呢?美国的“流言终结者”节目曾做过相关实验,发现用现代的玻璃镜子都无法点燃船帆,更不用提当时的铜镜了。因此,这一事迹显然是虚构的。如果连这一事例不真实,那么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也值得怀疑。

第三个例子是牛顿的苹果。根据传说,某天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中牛顿的头,引发了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英国为纪念牛顿三百周年所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封面,就以一个苹果为图案,牛顿家乡的苹果树也被栽种到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然而,英国皇家学会2010年公布的牛顿回忆录中表明,牛顿并未提到自己曾被苹果砸中,而只是思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因此,这一事迹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彼得·弗兰科潘在其《全新世界史》一书中提到,尽管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名字为世人所知,但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通过研究弹丸轨迹,使得火炮精度得到提高。因此,牛顿的发现并非源于苹果,而是源于他对更强大武器的研究。

综上所述,西方历史中有许多名人事迹虽然在过去一百年里被广泛传播,但其中许多事例实际上并不真实。除去上面列举的三例,诸如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爱迪生7岁时使用镜子救母等事迹,也都存在虚构的成分。因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这些被历史传承下来的“传奇”故事,不能盲目接受,应该对其真实性保持警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公元226年的洛阳宫殿里,39岁的魏文帝曹丕正对着铜镜出神。镜中之人面色青黑,眼袋浮肿,腰间赘肉将玉...
原创 英... 三国之关羽、刘封与孟达:英雄与叛徒的命运交错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被誉为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
原创 四... 头条创作挑战赛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
原创 刘... 1948年11月上旬,中原野战军的第20旅驻扎在洪河东岸,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接黄维兵团的到...
原创 遵...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领导层的更替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1972年,周恩来进行了一次口述回忆。他提到:“当...
原创 武...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到,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打响的。今天,老丁叔就...
原创 嘉... 嘉庆官窑器通常指的是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专门为皇宫制造的瓷器,这些精致的作品来自于...
中新网“探访”晋阳古城考古遗址... 5月15日,中新网以《探访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深埋千年的“太原往事”》为题,通过对晋阳古城考古遗址...
原创 年... 在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起初,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无畏...
原创 甄... 在《甄嬛传》中,那位出自永寿宫的皇后,是个让人感到既亲近又深不可测的人物。她表面上温文尔雅、端庄大方...
古代押运流放的女囚犯,来回足足... 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古代流放制度森严,尤其女囚犯押送之路,往返动辄数千里,风餐露宿,险象环...
原创 香... 公元757年正月,安史之乱爆发已经整整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大唐与叛军的领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原创 慈... 在中国历史的悠久进程中,清朝最后几十年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那复杂且充满戏...
流失海外79载 国宝帛书回归祖... 央视网消息: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
原创 郑... 郑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家与经学家。他自幼便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先后拜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及马融...
原创 雍... 老八胤禩在临终前留下的那封信,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让人不禁猜测这封信中可能包含了他对雍正皇帝和兄...
原创 五... 暑期创作大赛改写版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消灭了东吴政权,三国最终实现统一。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到三...
原创 秦... 在秦始皇成功统一六国之后,他并未就此停止他的征服之旅。尽管已经将六国纳入统治之下,嬴政内心明白,仍然...
原创 刘... 前言 一人能否逆转时代的风云?——论刘备谋士法正的才华 曹操正在南征,逐步统一江山指日可待;而...
苏州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 90余... 新华社南京5月17日电 从空中俯瞰,苏州考古博物馆由简洁大气的三角形块面构成,巧妙融入越城遗址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