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两项关键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实施为西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封建帝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项制度对后续朝代的政治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乎每个朝代的制度都可以看到这两者的影子。
大家对分封制应该都不陌生,分封制,又被称为封邦建国,是西周的一项核心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同姓贵族、异姓功臣以及前代的贵族。这些被分封的贵族被派往各地担任诸侯,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在享受诸多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必须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定期向周天子进贡,并且周天子拥有调动诸侯国军队的权力,诸侯国则有保护周天子的责任。
周天子分封不是为了开疆拓土
最近,历史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为了开疆拓土。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们通常以齐国、鲁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建立过程为例,认为这些国在建立初期经历了与自然环境和土著部落的激烈冲突,最终站稳了脚跟,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举例来说,周武王将姜子牙分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姜子牙在途中遭遇了莱国的阻挠,莱国是商朝的附属国,趁着姜子牙立足未稳,试图占领营丘,但姜子牙依靠自己的勇猛,将莱国击退,最终齐国得以建立。
这种看法似乎与“西周分封是为了开疆拓土”的观点相符。支持者认为,既然齐国、燕国、楚国等国通过与土著部落的斗争扩展了领土,那么分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扩张国土。
然而,这种推论存在问题。首先,分封的疆域是有严格限制的,这与宗法制的要求相符。西周的分封制度采用“列爵分封”,也就是“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其中五个等级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而土地的划分也有明确的规定:公侯所封之地为方百里,伯封七十里,子男封五十里。因此,按照这种制度,诸侯国的领土面积是被严格限制的,不能随意扩张。由此可见,若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这种理论便站不住脚。
再谈齐国的例子,齐国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这一地区没有人占领,事实上,营丘原本是空地,莱国之所以前来捣乱,是因为它是商朝的附属国,而周朝灭商后,莱国视周朝为敌人,因而想要抢占这一战略位置。因此,齐国的扩展并非出于周天子分封的目的,而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造成的副作用。
此外,齐国、燕国、楚国等国的建立属于特殊情况。西周初期,周天子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大多数是姬姓贵族,而这些诸侯国的土地通常是在西周的都城周边地区,西周的疆域不过比这些诸侯国略大而已。如果分封的目的真是为了扩张国土,周天子应当将诸侯国分封得更远,以便拓展疆域,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因此,分封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
分封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说法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曾提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藩屏王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最初周天子的分封目的,是为了保护王室,确保周朝的稳定。
西周的建立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暴政横行,导致天下群起而攻之。实际上,商朝当时极为强大,商纣王亦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而周只是商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和机缘巧合后,周武王终于抓住了机会,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商纣,成功推翻了商朝。然而,周朝当时仍然十分弱小,缺乏治理大国的经验,还面临着如何管理庞大的商朝贵族和人民的问题。为了确保自身统治,周武王向太公、召公、周公请教,最终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开始了分封制。周武王首先将商纣的儿子武庚封为诸侯,负责管理商朝的遗民,帮助稳住局势。这也是分封制度的初步尝试。
此外,周朝还采取分封的手段来应对与原商朝属国的关系问题,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防范外部威胁。尽管分封制度导致了一些诸侯国的疆域扩大,但这并非分封的初衷,而是分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