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广为人知。他是隋末唐初时期的一位将军,同时也是《隋唐演义》中的绿林好汉、江湖英雄。虽然他的事迹在《隋唐演义》中被记录到他死去为止,但这并不意味着单雄信及其家族的传奇就此结束。事实上,李世民杀害单雄信后,徐茂公暗中照顾他的家人,随着时间推移,单雄信的后代为推翻唐朝的统治铺垫了道路,可以说,他们为单雄信复仇,也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单雄信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影视剧中对于他的描绘往往过于简略,未能充分展现他的影响力。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单雄信有过如此评价:他骁勇善战,军事才能出众,这让他在军事上远远超过了许多著名的将领,如秦叔宝和尉迟恭。单雄信与徐世勣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两人曾发誓永不背叛。大业九年,东郡法曹翟让因触犯当朝法律而逃亡,最终在瓦岗寨起义,单雄信与徐世勣趁机加入了他的队伍。
两位勇将的加入,让翟让的力量迅速壮大,接连攻占了数座城市,瓦岗寨的队伍规模也迅速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志士加入。经过数年的战斗,到大业十三年,瓦岗寨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割据势力。翟让之后将领导权传给了李密,李密自封“魏公”,并任命翟让为司徒。李密对单雄信与徐世勣的能力十分欣赏,分别封他们为左武侯大将军和右武侯大将军,给了他们重要职务。
然而,局势并非一帆风顺。翟让的下属有人提出希望杀掉李密,夺回政权,尽管翟让拒绝了这一建议,但李密得知后心生疑虑,决定除去翟让。在一次宴会上,李密趁翟让不备将其杀害,而徐世勣也被士兵砍伤。单雄信感到无奈,便跪地求饶,李密虽然一度考虑将二人一起除掉,但最终因为看重他们的能力,决定放过他们,并允许他们统领翟让遗留下来的部队。从此,单雄信换了效忠的主君。
进入唐武德元年,李密遭遇王世充的攻击,史称“偃师之战”。李密派单雄信领兵与王世充作战,结果单雄信战败,李密也败北。李密不得不投降,而单雄信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不过,徐世勣则选择投奔了李唐,兄弟二人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单雄信投向的主君王世充,与李密相似,也看重他的军事才能,不仅未追究他的旧罪,反而任命其为大将军,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希冀单雄信为自己效力。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兵攻打王世充,单雄信带领王世充的军队出战。李渊曾误杀单雄信的哥哥,因此单雄信与李家结下了深仇。在这场战斗中,单雄信满怀复仇之心,直扑李世民,但幸好徐世勣及时出现,制止了他。最终,李世民的大军取得了胜利,王世充和单雄信被俘。李世民不接受他们的投降,命令就地处决。虽然《旧唐书》提到是李渊下令处死单雄信,但无论如何,单雄信的命运已注定。
在李世民下令处决单雄信后,徐世勣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尽管为单雄信求情,但未能改变李世民的决定。单雄信死前感慨万千,感谢徐世勣的真心相待,最终以慷慨赴死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虽然单雄信死于非命,但他的后代却没有被遗忘。徐世勣一直照顾单雄信的妻子和儿女,确保单雄信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
多年后,单雄信的儿子单道真在徐世勣的帮助下成长为唐朝的栋梁之才,担任梁州司马一职,并为唐朝效力。单道真的子孙也多为唐朝官员,为大唐的盛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他们深知唐朝是当年害死祖先的仇敌,但身处的时局并不允许他们报仇。单道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单思敬、单思礼、单思远,其中单思敬曾担任安东都护府都护,继承了家族的事业。至单雄信的十一代子孙,他们大都在朝中为官,而此时唐朝的势力已逐渐衰弱。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开始日渐衰退。到了唐朝末年,单雄信的后代们再一次掀起了反唐的浪潮。单雄信的十一代子孙参与了黄巢起义,成为“黄军四杰”,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虽然黄巢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深刻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
这正应了那句“天道好轮回”,李世民曾亲手杀害单雄信的祖先,而多年后,单雄信的后代却几乎成功推翻了李家建立的唐朝统治。历史的轮回,往往是如此讽刺,单雄信的死也为唐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