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到,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打响的。今天,老丁叔就带大家认识这位在孙中山口中被称为武昌起义“开枪第一人”的英雄人物——熊秉坤。
熊秉坤,湖北江夏人,生于1885年。年轻时,他做过店员、做过工人,后来加入军队,成为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一名士兵,逐渐升职为正目(班长)。在1909年,他加入了革命团体日知会与共进会,成为了武昌革命力量的骨干之一。武昌起义爆发前,熊秉坤已经在第八营发展了200多名革命党成员,为起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武昌起义的爆发,确实可以说是一次仓促的行动。最初计划的起义时间是1911年10月6日,但由于种种准备工作不充分,起义被推迟到了10月16日。然而,在10月9日,共进会的负责人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到,搜走了革命党人的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机密资料。机密外泄后,革命党人决定提前发动起义,但由于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的革命党人未能及时联络,起义计划被迫推迟。
直到10月10日,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在形势危急、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革命党的总代表、班长熊秉坤挺身而出,带领同志们重新联系,决定在当晚8点以枪声为信号,启动原定的起义计划。当天晚上7点多,熊秉坤指挥该营的革命士兵迅速行动,他们首当其冲直扑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也配合鸣枪,顺利占领了楚望台。随后,工程营的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熊秉坤则担任副总指挥。
晚上11点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猛攻总督署。面对数千名守军的强烈火力,各路大军一度未能突破。直到午夜时分,革命军发动了第二波进攻,湖广总督瑞徴因为害怕炮火的轰击,仓皇逃走。凌晨2点,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最终在黎明前攻占了总督署。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革命军先后攻占了汉阳、汉口等重要区域,三镇完全解放。
武昌起义虽然缺乏更高层领导的明确指令,却在熊秉坤的领导下迅速取得了胜利。他在其中的功劳可谓不可忽视。起义成功后的第5天,熊秉坤便被革命军推选为民军第五协(旅)统领,这一职务的迅速晋升可谓非同寻常。
那么,在短短五天内从班长升为旅长的熊秉坤,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中华民国建立后,熊秉坤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然而,他因反对袁世凯与黎元洪,最终被北洋政府通缉。此后,熊秉坤一度流亡日本。1914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并受孙中山委派为讨袁鄂军司令、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国民党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武昌市市长、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等职务。1946年,熊秉坤正式退役。
在解放战争期间,熊秉坤公开发表声明,反对独裁,支持和平运动。晚年的他先后担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69年,熊秉坤去世,享年84岁。
熊秉坤的一生充满波澜,他从一个革命党员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历史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他与鹿钟麟、熊克武三人在一起合影,象征着一个旧历史的结束与新历史的开始。这一张合影,仿佛在宣告着,曾经激烈的历史变迁已经过去,新时代的篇章正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