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上旬,中原野战军的第20旅驻扎在洪河东岸,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迎接黄维兵团的到来。此时,20旅正静待黄维兵团进入预定的阻击区域。然而,11月13日下午,吴忠旅长接到了准确的情报,黄维兵团并未沿洪河行进,而是绕过该地区,直接从下游向阜阳进发。
这一消息令吴忠感到焦急万分。黄维兵团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他们的目标是与中原野战军抢占徐蚌线,一旦成功占领这一战略要地,将直接威胁到中野部队进攻宿县,进而影响淮海战役的整体形势。
此时,刘伯承司令员绕过一纵队,紧急发电给吴忠,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抢先到达阜阳,截住黄维兵团,至少要阻击敌军两天以上,为全局胜利争取宝贵时间。
接到电报后,吴忠陷入了深思。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令他深感困惑。黄维兵团从新蔡出发,目标是阜阳,行程不到200公里;而20旅当前的位置在庙湾,距离阜阳足足有300多公里,双方相差整整100多公里。更糟糕的是,黄维兵团已经开始了摩托化行军,而我军只能依靠步行,且全程不休息,根本无法在敌军之前赶到阜阳。
旅部的其他领导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人质疑刘司令员的命令是否考虑到了实际的地理和战术条件。大家纷纷提出各种方案,甚至准备起草电报,向上级汇报这个任务几乎无法完成的现实。
就在这时,吴忠的意见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大家发现吴忠不见了。经过一番寻找,通信员终于找到他,原来吴忠正回到房间睡觉。大家无法理解,这种关键时刻,他怎么能如此镇定,甚至还能睡得着?
其他旅领导赶到吴忠房间,将他叫醒,催促他尽快做出决策,以应对这个艰巨的任务。看到大家焦急如焚,吴忠不禁笑了笑,说:“你们放心,刘司令员心里有数,连我们都明白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司令员怎么可能不知道?”
“既然他知道为什么还要下达这样的命令呢?”大家七嘴八舌地抱怨道。
吴忠微笑着解释道:“刘司令员可是神算子,每次战役前,他都能算得清清楚楚。即便这次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他自有他的考虑。所以你们安心去睡觉,明天一切都会有结果,相信我。”
听了吴忠的话,大家也知道再议论下去也无济于事,只得回去休息,等待明天的结果。
果然,第二天,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突然抵达20旅驻地,并对吴忠说道:“敌人在陆路上行进,我们就走水路。”吴忠眼前一亮,瞬间明白了张国华的意图。顺流而下,到达阜阳只需一夜的时间,如果能够实施,至少能比敌军提前一天到达。到时候,敌人抵达阜阳时,防御工事就已经准备好了。
但问题是,部队必须全部通过水路行进,船只如何解决?如果没有足够的船只,这个计划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张国华很清楚吴忠的疑虑,直接向他说明,刘伯承司令员早已为此做出了充分准备,军区已经征调了全旅渡河所需的船只,并要求吴忠立刻制定计划,准备在界首镇登船,朝阜阳进发。
吴忠心中大喜,立刻召集其他旅领导说道:“怎么样,我早就知道刘司令员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马上通知部队,一边制定详细方案,一边准备渡河。”
就这样,吴忠在刘伯承的巧妙安排下,成功抢先敌人两天到达阜阳,并在颖河一带构筑了坚固的防线。然而,吴忠心里清楚,这场战斗必定异常艰苦。因为他所拥有的兵力仅有一万,而对手黄维兵团却有12万人之众。
战前,有人向刘伯承建议是否为吴忠增援兵力,但刘伯承摇头说道:“各部队都在激烈作战,哪里有多余兵力?我相信吴忠能顶住这场硬仗。”
事实证明,吴忠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战斗力,凭借仅有的一个旅,成功挡住了黄维兵团两天两夜的进攻。黄维兵团最终无法突破颖河防线,只得带着部队向下游撤退,寻找新的渡河地点,结果又耽误了两天。吴忠与黄维兵团的殊死对抗,为中原野战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以说,吴忠的20旅为歼灭黄维兵团立下了赫赫战功。多年后,当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已担任卫戍区司令员的吴忠时,深情地说道:“吴忠者,有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