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琉璃河遗址探寻北京“城之源”
迪丽瓦拉
2025-09-06 21:04:33
0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罗鑫 陈钟昊)北京琉璃河遗址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今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跨大石河北岸董家林、黄土坡等多个村庄,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它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被誉为北京“城之源”。

自1945年遗址被发现,多轮科学考古发掘在此开展,逐渐揭开燕都的神秘面纱。2019年至今,经过系统性勘探、发掘和研究,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又增添了生动注脚。

这座“城”远比想象中庞大

从北京市中心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就可抵达琉璃河遗址城北发掘区。考古探方里,密密麻麻的编号标记着堆积的地层,仿佛历史在不动声色间留下的印记。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馆员、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来说,“最激动人心”的考古成果就出自这里。

“我们通过历时约三年的勘探和发掘,新发现了外城壕和外城墙,明确了琉璃河遗址外城的存在。”王晶站在发掘现场介绍道,根据外城壕的位置推测,城址规模由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了约百万平方米,“原来西周封国也可以有如此复杂的城址结构。”

此轮考古前,琉璃河遗址已发现一重城墙。有部分学者认为,城址面积较小,结构简单,可能还存在外城。

2019年开始的考古,探明了北段、东段外城壕遗迹长度约1020米,其中北段外城壕南侧发现了外城墙遗迹。从外城墙向南眺望,约350米开外,便是内城墙北段的位置,二者方向一致。自此,燕都的内外两重城垣,在3000余年后“重见天日”。

两重城垣的明确,在西周封国遗址考古中尚属首次,而在西周王朝中心周原遗址中也存在着相似的城圈结构和城市方向。王晶认为,这说明西周时期王朝的中心和封国在城市设计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了解西周,不只要了解中心,也需了解封国。燕都的两重城垣是西周分封制下国家治理、边地统治的有力见证。”王晶说,正是在这个时期,处在边地的北京逐渐融入中原文明。

从“一隅之地”到“一国之都”

置身琉璃河遗址,可一窥3000余年前燕都经历的斗转星移。这一切的开端,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营建。这场营建,让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从中原传至边疆,推动了北京地区逐渐从“一隅之地”发展为“一国之都”的关键转变。北京地区自此开启了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

在遗址城北发掘区,外城壕和外城墙基址、祭祀坑中的完整动物骨骼、竖穴土坑墓等遗迹彼此交叠,揭示着城墙和城壕从建设到废弃,再被灰土填埋,又被新建墓葬打破、覆盖的过程。

《史记·燕召公世家》曾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世纪80年代,燕侯墓地出土的克盉、克罍中记载的“令(命)克侯于匽(燕)”等内容,说明太保召公受封后,留在周王身边辅佐朝政,他的儿子克当了燕国的君侯。

然而到底是谁建设了燕都?召公是否到过燕地?这些问题是了解西周分封制的重要线索,仍需考古厘清。

本轮考古,位于城址东南的M1902小型贵族墓出土了作册奂器组合——尊、卣、爵、觯、鼎。这五件青铜器中均铸有含“太保墉匽(燕)”四字的长篇铭文,意为“太保召公来到燕地建设都城”。“太保墉燕”铭文的出现,证明燕都的营建者就是召公本人。

“我们对M1902墓葬进行了系列样品的取样,并进行高精度定年的尝试,揭示了营建燕都的时间范围。”王晶说,“这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的出土文献,它实证了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

内城中心偏北处,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的二号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持续四年的发掘后赫然显露。如此规模下,支钉板瓦、刻辞卜甲等西周高等级遗物接连出土,外界猜测这里可能是燕侯宫所在地。

在建筑基址的正南方和东北方,各有一大型夯土井。“西周时期,这样的大型建筑和大型夯土井的组合是少见的。”王晶说,“我们在内城内还发现了多处这样的大型夯土井,它们可能是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考古学家雷兴山认为,如果将新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型夯土井类遗迹与钻探所知的夯土分布状况相结合,可以大致厘清城址的结构与形态,“这是西周都邑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深度融合推动考古实现突破

曾参与20世纪80年代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琉璃河遗址为解读西周分封制提供了一条愈发完整的“证据链”。“从一个小聚落遗址到被确认为都城,再到如今全面勘探,厘清城市布局、大型建筑形制,复原古代社会生活,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琉璃河遗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快速发展变化的缩影。”

2019年以来,考古人员在琉璃河遗址共勘探80余万平方米,新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基址、灰坑、墓葬等各类遗迹930余处。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技考古人员同时在场,学科工作深度融合。目前已开展的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复原古代社会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城北发掘区,一片排列有序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过去,考古人员依靠分析墓葬的排布、形态等,推测墓主人之间的家族关系,但却往往无法验证。此轮考古通过高精度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复原出了一组四代家族树。

“我们提取了这些墓葬中人骨的DNA,把‘亲子鉴定’技术做到3000多年前。”王晶介绍,北京大学宁超研究员团队运用相关技术辨识出一组四代家族,其中兄弟三人及其妻儿的亲缘关系得到复原,“推断他们生前的社会基层组织单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拓展家庭”。

一对夫妻是近亲结婚,他们的女儿有较严重的脊柱侧弯,在30多岁早逝,埋葬在父母身边;墓葬中的殉狗,反映了商代流行的“腰坑殉狗”葬俗,这些墓主人可能是殷商时期的遗老遗少……在一个个古人的生命片段里,人们可窥见3000余年前燕地的家庭、人群和社会结构。

“这是首次在商周考古领域复原古代家族树。”雷兴山特别提到,这是研究古代家族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为考古研究开启了新范式。

另一个更大的家族,也在此轮考古中渐渐“浮出水面”。

在梳理此前燕侯家族墓葬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考古人员对黄土坡村北部进行了系统勘探,共发现带墓道墓葬17座。其中带斜角墓道墓葬有4座,中字型墓葬有4座,甲字型墓葬有9座。

“带斜角墓道墓葬和中字型墓葬之间可能有组合关系,现在看上去至少有四代燕侯埋葬在这里。”王晶说,由此可大致推断琉璃河遗址作为燕国都城的延续时间,未来可为填补传世文献中缺失的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据。

考古仍在继续,更多文明的细节掩藏于堆积的地层中。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系统化聚落考古和城市考古的理念为指导,有计划地既发掘墓葬、又发掘城址,探索和破解更多未解之谜,保护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王晶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隋唐英雄传》是一部讲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故事中许多英雄人物,如秦琼和程咬金,大家都非常熟...
原创 为... 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