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因争夺上党地区的控制权,最终在长平一带爆发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争被后人称为“长平之战”。
起初,长平之战仅仅是双方的局部冲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秦赵两国不断增加兵力,战斗逐渐演变成了两国之间的全面对抗。随着战争的深入,双方征召了几乎所有的可用兵力,最终,这场战役演变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惨烈、规模最大的围歼战。
到了那年九月,赵军被秦军完全包围,且粮道被切断,赵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经过长时间的断粮,赵军的主帅赵括决定率领军队突围,但由于战况严峻,突围未能成功,赵括也死在了战场上。赵军失去了指挥者,陷入了无头状态,最终不得不选择投降。
战后,秦军只将240名年轻的赵军士兵放回,以便传递投降消息,其余的赵军士兵则都遭到了屠杀。根据史料记载,此次战斗中丧命的赵国士兵以及上党地区的百姓总数达到了45万人。
在这场灾难性战役之前,赵国是七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军事和文臣阵容也颇为雄厚,像廉颇、蔺相如、李牧、田单、乐毅等都是名将名臣。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命运急转直下,面临灭国的危险。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历史,也改变了许多重要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蔺相如则是赵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两人的事迹,特别是“负荆请罪”、“将相和”和“完璧归赵”,至今仍被世人传颂。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在长平之战后,蔺相如与廉颇的命运究竟如何。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的结局。
蔺相如,凭借出色的外交智慧和勇气,在赵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长平之战前,面对韩国上党的财富与资源,蔺相如深知秦国的野心,忧心忡忡地劝谏赵孝成王要小心应对。然而,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并未采纳蔺相如的建议,反而忽视了他的警告,最终秦国果然发动了针对上党的争夺战。
在这场战斗中,秦国通过巧妙的计谋,将名将白起派往前线,同时实施反间计,将赵国的廉颇换成赵括。蔺相如对此心生忧虑,他再三劝谏赵孝成王不要任命赵括为将,但赵王却未听从他的忠告。长平之战的惨败,使得蔺相如深受打击,而他本身也因身体欠佳而更加虚弱。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蔺相如就是在这段时间去世的,最终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蔺相如的晚年,必定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无尽忧虑和遗憾。
至于廉颇,他的结局也同样令人感到惋惜。史书中曾写道,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廉颇的一生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抵抗秦军的战斗中,他屡次展现了自己的英勇,成为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在长平之战的初期,廉颇被任命为前线主帅,他凭借稳扎稳打的作风,在与秦军的对抗中表现得相对均衡,虽然局势有所不利,但赵国的军队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抵抗。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赵国的国王赵孝成王在面对秦国的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时,逐渐显得捉襟见肘。秦国通过反间计使廉颇被替换,而赵国也因此面临了惨败。
战后,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的惨重损失中痛心疾首,决定重新启用廉颇。在随后的邯郸保卫战、燕赵之战以及赵魏之战中,廉颇再次大展身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即位,立即解除廉颇的军权。廉颇愤怒之下选择离开赵国,投奔魏国。然而,即便在魏国,廉颇依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
后来,赵悼襄王一度想恢复廉颇的职位,特地派人询问廉颇是否还具备战斗力,但此时却有奸人郭凯在背后捣乱,诬告廉颇年老体衰,无法胜任重任。最终,赵悼襄王放弃了复职廉颇的计划。无奈的廉颇之后又投奔楚国,依然未能得到重用,最终在楚国寿春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直到他去世,依然未能重返赵国,且逐渐被人遗忘。
这就是历史上蔺相如和廉颇的最终结局。他们曾经是时代的英雄,光辉一时,但最终的结局却都带着深深的遗憾与哀伤,令人感到无尽的叹息。因此,历史学者通常不愿过多提及他们的晚年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