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军
1946年下半年的辽南根据地,又被称为“岗边”根据地以及“屋檐下”的根据地。这片位于苏联红军驻守的旅大地区前沿的根据地,曾在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片仅凭步枪便可穿透的土地,成为我党武装频繁出击敌后的一大基地,为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以及东北战局的扭转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同志曾将辽南根据地形容为“屋檐下的一盏灯”,形象地表达了它在关键时刻的作用。
“岗边”根据地的形成与规模
1945年初,美苏英三国的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齐聚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小镇雅尔塔,讨论如何迅速结束二战并安排战后的政治秩序。会议最终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并规定了苏联在中国的权益。根据协定,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签署了《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和《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明确了苏联驻军在大连和旅顺的相关事务。
《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附则对驻军的管辖区域做了详细划定,具体包括辽东半岛的部分区域以及一些沿海岛屿。这些地区的安全由苏军设立的多个固定岗哨进行24小时监控,任何军事力量都不得进入苏军的警戒区。当地群众习惯性地称苏军岗哨以北为“岗边”,以南为“关东州”。
1946年10月,国民党在普兰店北部加强了军事防线,沿公路修建了多个碉堡,企图封锁我党武装。敌军在于家屯、时家屯等地建立了多个据点,后来更在皮口到普兰店的公路沿线扩展据点,形成了所谓的“岗边”根据地。
辽南根据地的南部与各区的划分
辽南根据地的南部接壤苏军的防线,涵盖了金县(现金州区)等区域。这里包含了普兰店区、朝阳区、唐家房区和杨树房区等多个行政区。普兰店区下辖的22个村庄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各村的人民积极参与到战时支持和斗争中。
普兰店的第一次解放与根据地建设
随着1945年日本的投降,八路军山东军区迅速派遣了“八路军挺进东北海上先遣支队”,由吕其恩和邹大鹏带领,进行战略侦察。9月6日,支队登陆庄河王家岛,接着解放了庄河县城,并开始接管这一地区。随着吕其恩带领部队南下,逐渐收复了多个重要城镇,并迅速设立了新的行政结构。
在初期的管理混乱中,新金县政府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辽宁省委派遣赵筹等人接管县委后,才逐渐有序推进了当地的建设工作。随后的清算斗争、减租减息活动,以及各类社会改革的推进,使得根据地的治理稳步向前。
狭窄、繁忙的根据地
1946年10月,辽南根据地遭遇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面对敌军的大规模进攻,我党机关及其所属部队陆续转移到“岗边”地区。这一狭小的根据地成了辽南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坚强堡垒。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民依然积极支援部队,尽最大努力提供粮食、物资及生活支持。
根据地的各个村庄人口虽不多,但却支撑着近2万人的党政机关及部队。每当部队进入村庄,村民们便热情接待,提供住宿与生活物资,形成了军民合力、同仇敌忾的局面。在此期间,妇女们不仅为士兵们做饭烧炕,还为军队制作军鞋、修补军衣,她们的奉献成为了根据地成功运作的重要力量。
通过“岗边”根据地的存在,我军得以在敌后持续作战,有效牵制了国民党的军力,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援,为后来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陈云同志所言,辽南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