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1948年2月的一天,中央军委发来的一封电报,迅速引起了陈谢兵团各级指挥员的广泛讨论。电报中明确指出,陈谢兵团(由陈赓和谢富治领导)以及陈唐兵团(由陈士榘和唐亮指挥)将共同在郑州与洛阳之间展开作战。如有统一指挥行动时,陈谢兵团将归陈唐兵团指挥。
众所周知,陈谢兵团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为应急而设立的部队。它整合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四纵和九纵,以及一部分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孔从洲所领导的军队。这支兵团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随时支援西北野战军,协助刘邓大军展开南方作战,甚至负责保护中央根据地,进入陕北。由此可见,陈谢兵团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非同小可。正因如此,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实则作为军委的战略预备队,担负着多重重要任务。
在这一时期,陈谢兵团参与了几次关键的战斗,其中不少战役都非常艰难,但它们的表现都得到了军委的高度评价。尤其是陈赓的指挥能力,得到了部队的普遍认可。然而,这封军委的电报却明确要求,陈谢兵团要听从陈唐兵团的指挥,这让许多干部心中产生了疑虑。
这些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陈赓的资历远远超过了陈唐兵团的两位将领。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是解放战争中的老将。如果将这样一位资深将领置于两位资历较浅的指挥下,显然让许多人感到有些不适应。其次,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的主力纵队各有两个,分别是四纵和九纵,而陈唐兵团则有三纵和八纵,兵力几乎相当。为何要让陈唐兵团指挥陈谢兵团,这个问题在干部中产生了疑问。
很快,陈赓就听到了这些议论声。他了解到大家的困惑后,便果断地回电,表态坚决服从军委的指令。在未来的统一行动中,他将毫不犹豫地接受陈唐兵团的指挥。为了安抚这些有疑虑的部队指挥员,陈赓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他要求大家要有大局观念,必须服从指挥安排,不能因个人指挥问题而影响整体作战效率。他还特别提到,要从确山战役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指挥失误。
确山战役中的教训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陈谢兵团与华野的三纵因为彼此对对方部队的作战特点缺乏了解,导致了指挥协调上的困难。在当时的指挥中,陈赓为了避免矛盾,过于谦虚地照顾了华野三纵的情绪,导致作战指挥不够果断,最终战果也不尽如人意。战后,陈赓与陈士榘共同反思,将战役中的不足归咎于指挥协同不畅,建议军委在这方面加强指导,以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
此外,陈赓还向大家解释了军委的深层意图。他指出,实际上,无论是陈谢兵团还是陈唐兵团,都是临时编成的部队。陈赓在实际指挥中,只是担任纵队司令员,而陈士榘则是华野的参谋长,唐亮则是华野的政治部主任,职务上他们都要高于陈赓一大截。从军委的决策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更重要的是,陈唐兵团的兵力和装备明显强于陈谢兵团,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军委做出这个决定的合理性。陈赓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深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并支持军委的决定。
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宜瓦地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灭了刘戡的29军近3万人。胡宗南因担心西安的安全,急忙调动驻陇海西段的裴会昌兵团向关中地区集结。随着洛阳兵力的空虚,国民党206师的力量仅剩不到2万人,陈赓敏锐地意识到,解放洛阳的机会来临了。此时,他手中有两个纵队,加上陈唐兵团的两个纵队,再加上一些地方武装,敌我兵力的比例达到了1:5,胜利几乎是板上钉钉。
然而,这次作战也面临着两个兵团协同指挥的难题。战前,陈赓向军委报送电文,表示会严格服从陈唐兵团的指挥,并提出了一些关于作战协同的具体问题。军委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应,最终确保了两个兵团在协同作战时的顺畅配合,洛阳战役的胜利也因此顺利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陈谢兵团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斗异常激烈,数千名战士英勇牺牲,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最令人记住的,是国民党206师师长邱行湘在准备化装逃跑时,被陈赓的部队生擒,成为了此次战役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