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是一个神秘而重要的存在。她被称为西方女神,居住在瑶池,统领着众多的仙女。她种植的蟠桃有着神奇的效果,吃上一颗,就能获得长生不老的神奇力量,这一效果远超传说中的唐僧肉。
尽管这些神话故事由于年代久远而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信度并不高,但1600多年前的一项重大发现却为这些传说提供了某种证据。公元281年,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在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西南的孙杏村镇娘娘庙村,一位名叫“不准”的小贼盗取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在盗墓过程中,由于动作过于剧烈,被官府迅速抓获。由于墓穴已经遭到破坏,官府决定自己进行挖掘,这次发掘带出了大量竹简。根据竹简中的内容,史官整理出了两本书——《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这两本书无疑颠覆了许多历史观念。《竹书纪年》是一部纪年史,而《穆天子传》则更像是古人写就的旅游日记,详细记录了周穆王的西行历程。
这本《穆天子传》讲述了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的西行之旅,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西周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周昭王的昏庸统治使得国家渐渐走向衰败,诸侯叛乱,危机四伏。昭王出巡时意外溺水而死,姬满继位,虽然国家面临困境,但他励精图治,逐渐使西周恢复了强盛。
根据《左传》的记载,姬满是一个自由放任、性格多变的人,国家恢复了活力后,他决定开始一段旅行。这个旅行并非纯粹的度假,也许是为了打击敌国,扩展领土,或者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而他的目的地就是西方。周穆王的西行并非现代人能够想象的轻松行程,他并没有飞机或高铁,完全是依靠马匹和车队慢慢前进。根据《穆天子传》的描述,周穆王带着“七萃之士”——周天子亲卫大军,人数可能达到1000到5000人。此外,他还带着六个师的军队,每个师大约有2500人,六个师加起来,部队总人数大约在1.5万至2万人之间。
在如此庞大的队伍中,除了军队,周穆王还需要携带大量的粮食、器具以及供奉贵人礼品的金银玉器和绸缎。他的队伍人数最终接近了3万。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带着这支浩大的队伍从西安的镐京出发,途经河南、山西,穿过雁门关,一路向西行进。行程经过包头、贺兰山、祁连山,最终到达了西王母的瑶池所在的昆仑山。
这次西行的历时长达543天,行程达35000里。周穆王不仅见到了西王母,两人还互赠礼物,关系甚好。周穆王送给西王母白圭玄璧、彩色锦带等礼物,而西王母则赠送了夜光杯和几车玉石,并据说还给了他长生不老的仙药。关于这神秘的药物,有人推测是天山雪莲,也有人认为是“尸蟞丹药”,虽然药物究竟是什么尚无确凿证据,但据一些史料推测,周穆王活到了105岁,似乎证明了这段传说。
不过,《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引发了诸多疑问,尤其是昆仑山的具体位置。上世纪90年代,埃及的一项考古发现更是让人震惊。一块3000多年前的丝绸被发现在埃及底比斯的墓地中,经过鉴定,这块丝绸来自中国。然而,根据史学的常识,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距离现在约有2100年,而这丝绸却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么这位神秘的丝绸传播者,极有可能是周穆王!
如果按照《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周穆王的行程总长35000里,几乎与从中国到埃及的距离吻合。这让许多人认为,西王母可能就是古埃及的女法老,这一推测打破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时间框架,提前了1000年之久。然而,这一发现虽然极具冲击力,但仍让人难以置信。毕竟,从中国到埃及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周穆王的队伍如何跨越广袤的沙漠和高山,又是怎样克服一切困难,行程如此之远呢?
按照古代的旅行速度,周穆王的队伍每天走大约50多里,这样的步伐并不算特别迅速。尽管如此,历史学家认为,这样的行程并非不可能完成。而《穆天子传》中的记载提到了沙漠、高山、河流等障碍,也为这次旅程提供了线索。尽管这段历史事件极为离奇,但我们不能简单否定古人战胜困难的可能性。
然而,正因为这个故事的离奇性,学术界对于周穆王西行的真实性始终存在争议。日本学者古田武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周穆王根本没有到达埃及。按照他的解释,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并不统一,其中包括“长里”和“短里”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短里的距离大约为76到77米。根据这种计算,周穆王的西行距离应该仅有2600公里,终点大致在今天的甘肃或新疆一带。
这个观点虽然别具一格,但也遭到了不少反驳。首先,如果按照短里的计算,那么周穆王的行程就变得过于缓慢了,几乎像是为了旅游而出行,而不像是一个带着大军征战的君主。其次,历史记载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周穆王的行程并不像这个观点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比如,《春秋·谷梁传》中提到的“井田制”和西周的封土制度,都显示出当时的长度单位应与短里说有所不同。
从这些角度来看,古田武彦的理论并未能成功地推翻传统的史学观点,周穆王的西行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谜题。虽然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揭晓,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依然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