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商朝灭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纣王不修“德”,因此被提倡“德”的姬周所击败,这一说法大致上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所谓的“仁义无敌”。然而,这种道德化的解释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实际原因远比这复杂。
综合多方面史料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可归结于同时面临东夷与姬周两股强大敌人。最终,东夷的叛乱牵制并消耗了商朝的力量,使得周朝逐渐壮大,最终在牧野之战中消灭商朝。然而,现代考古的发现揭示了商朝的困境远不止如此,除了东夷和姬周,商朝还面临一个极其强大的敌人,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鬼方,亦即历史上的“鬼族”。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商朝与鬼方的关系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首先,周易记载了商王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说明当时的鬼方势力强大,武丁经过了三年的战斗才成功击败鬼方,表明鬼方的抗争不容小觑。
其次,甲骨文中记录了商王对鬼方的关切,鬼方甚至曾协助商朝捉拿羌人,且有鬼方族人在商朝的朝廷中担任小臣,说明在这一时期,商朝与鬼方的关系较为友好。
第三,进入晚商时期,商朝与鬼方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姬周季历曾攻打鬼戎(鬼方的一个部族),并俘获了二十位狄王。史料中还提到纣王曾处死鬼侯的女儿等事件,表明此时商朝与鬼方的敌对关系逐渐加剧。
至于鬼方与周朝的关系,史料中并未提及他们曾臣服于周朝,直到周康王二十五年,史书记载一场激烈的战争爆发,周军大获全胜,斩杀并俘获大量敌人。学者们推测,这可能是周军攻破鬼方都城的事件,此后鬼方便一蹶不振,史料对其记载逐渐稀少。
因此,在纣王统治时期,商朝与鬼方的关系显然处于敌对状态。然而,鬼方的实力究竟如何?如果鬼方确实无法对商朝构成重大威胁,那么它的存在对局势的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如果鬼方非常强大,那么它无疑会改变历史的走向。虽然史料并未详细描述鬼方的真实力量,但通过现代考古学的重大发现,我们能够窥见一些线索。
在上世纪80年代,陕西榆林清涧县高杰村镇李家崖村西部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李家崖城址”。经过详细考证,该遗址被确认是商代鬼方的都城遗址。通过对该遗址的研究,揭示了鬼方当时强大的国力。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首先,李家崖文化遗址发现了300处以上的小型聚落,表明鬼方以粗放型农业为主,定居程度较高,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对鬼方为游牧民族的看法。同时,这些聚落的生计方式、礼仪、社会习俗等,都与晚商文化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其次,十年前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多组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一座建筑面积超过770平方米,被考古学者认为具有礼仪性质的高等级建筑遗迹。这表明鬼方社会已经形成了复杂的组织结构,接近一个国家级政体。
第三,李家崖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众多兵器,还发现了青铜作坊的遗迹。特别是,商朝吸收了部分鬼方青铜武器的风格,如兽首刀、马首弓形器等,足见鬼方在青铜技术上的先进程度。因此,李家崖的鬼方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遗存”。
综合以上证据,鬼方显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拥有庞大的人口、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先进的青铜武器。
更为重要的是,晚商时期商朝与鬼方的敌对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张。学者井中伟与王立新在《夏商周考古学》一书中指出,商朝为了防御来自汾河以西的鬼方人群,不得不在山西中西部建立起防线,正如闻喜酒务头、浮山桥北、临汾庞杜、晋中灵石旌介等墓地所显示的那样。这一考古发现清晰地表明,晚商时期商朝与鬼方的敌对态势日益严重。
因此,商朝不仅要应对东夷的威胁,还必须防范鬼方的侵扰。而鬼方的强大,显然为姬周提供了战略机遇,使其得以在西部作战并最终推翻商朝。商朝因为东夷与鬼方的双重牵制,使得姬周得以从容攻破商朝西部的崇国(西安老牛坡遗址),并最终摧毁了商朝的西部防线。
此外,商朝为何未能及时镇压姬周的叛乱,这个谜团也因此得到了解释。过去有人认为,商朝可能由于东夷的威胁而先处理东夷,但事实上,商朝的西部已经因鬼方与姬周的双重压力而陷入瘫痪,几乎无法反攻。
总的来说,商朝因需要同时应对东夷、鬼方和姬周的威胁,分散了大量兵力,再加上内部动荡,导致其无力维持稳定,最终走向灭亡。有趣的是,放眼今日世界,似乎某些大国与当时的商朝有着某种相似之处,面对多方压力的局面,难以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