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的总人口已达到14.1亿,若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纳入考量,整体人口数则为14.4亿人。
然而,回顾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仅为五亿,如果再往前推200年至康熙年间,人口数甚至低至2000万,而在这段时间内,人口却增长至四亿,这样的变化引发了人们思考:为何在短短两百年内,我国的人口总数会暴增20倍?
尽管康熙时期全国总人口仅有两千万,但在之前的明朝,中国最高人口曾达1.6亿。部分人或许会质疑,即使经历明末的动乱,导致了惨重的伤亡,人口从1.6亿骤降至2000万,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根据《清实录》的详细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即1700年时,全国确实只有2010万的人口。
《清实录》中还有各个时期清朝人口总数的记录,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短短几十年内,人口经历了爆炸式增长。至乾隆六年,即1741年,全国人口已突破1.4亿,仅用了41年的时间,人口便增加了1.2亿,而到了1790年时,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2.8亿,逐渐逼近3亿的里程碑。
在乾隆晚年,看到全国人口的登记数字,他由衷地喜悦:“朕见各省上报的人口数量,与康熙年间相比,增长了十余倍。”人口达到四亿这一指标则在道光年间得以实现,1850年的记录显示全国人口已达4.1亿,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与从1850年以后频繁的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说,从1700年到1850年这150年间,清朝的人口总数增长了20倍,形成了我们今日常说的“四万万人民”,而在建国后的新一轮人口激增中,我国的人口逐步攀升至如今的14亿。
实际上,人口激增在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几乎都曾出现,但如清朝这样骤增20倍,达到4亿的情况并不多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会出现如此剧烈的人口增长呢?
历史上,每当人口快速增长时,往往意味着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没有持续的战争让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反而能全心投入到生产与经营中,历史上几大盛世皆是如此。清朝亦是如此,虽然在清初仍存有反清复明势力,但截至1700年,这一时期已经是康熙中后期,此时清朝建立已历六十年,国家的稳固让百姓得以免遭战乱之苦,安心从事农业和生产活动。
根据统计,从1700年到鸦片战争的140年间,除了边疆地区外,清朝内几乎没有爆发大战,这为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为人口的急剧增长创造了条件。
然而,自1840年起,随着战争的增多,人口增长陷入显著放缓,甚至几乎停滞。因此,“天下无战事”无疑是封建王朝人口增长的必要前提,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理念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不再按照人头数量征收赋税,这大大减轻了百姓肩上的负担,使他们无需再为沉重的人头税而担忧。
雍正上位后,全面推行这一政策,促进各地简化赋税规则,从而让百姓可以安心从事生产活动。政策实施后,百姓不再惧怕子女多带来的重税,他们更愿意增添劳动力,家庭生育的意愿也随之上升。
摊丁入亩政策经过雍正、乾隆、嘉庆等几位皇帝的近百年贯彻,到了道光年间已见成效显著。政策的实施直接促成了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自执政初期的2010万人口,增至道光三十年的4亿,因此可以说,摊丁入亩是这两百年间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番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极大地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倘若没有充足的粮食来源,人们的生育意愿就会受到极大限制。番薯这一农作物种植简单,相较于传统的小麦和水稻,几乎不需要太多的关注,而且产量高,能够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自番薯传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各地广泛种植的新型作物,特别是在福建地区,番薯的种植尤为普遍,直至今日,许多福建人民仍对番薯青睐有加。此外,番薯也成为清朝政府救济灾民的重要作物,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或农作物减产导致饥荒,番薯总是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为稳定灾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难怪在明朝时期,徐光启曾对番薯评价极高:它的传播势必会让天下无饥饿之人。若以今天的言语来理解,那么番薯就是那个时期的“杂交水稻”。
综上所述,番薯的出现对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可以说,在影响因素中,除了摊丁入亩政策外,番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除了以上那些原因,人口增长还归因于百姓自身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太平盛世的背景下,百姓自然会努力繁衍后代,以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福祉,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总体而言,清朝时期的人口快速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政策、经济、农业、军事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实属必然,而非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