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春节,毛泽东正在广州度过冬休,他住在鸡颈坑。每当他乘车出行,总会经过“邻居”——徐海东大将的住所。徐海东家前有一个小坡,专车爬上坡后,毛泽东总是轻声吩咐司机关掉发动机,让车随坡滑行一段距离。他对司机说:“海东同志住隔壁,他生病了,不要打扰他。”
徐海东,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虽然与毛泽东的结识较晚,直到陕北才见面,但毛泽东对他的赞誉始终毫不吝惜。毛泽东曾称他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重大贡献的人”。尽管徐海东因病早早退出了军队,没有参与解放战争,但在授衔时,他依然位居大将的第二位,仅次于粟裕。
徐海东对毛泽东和红军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在蒋介石眼中,他却是最大的威胁。蒋介石曾称徐海东为“文明一大害”,并为其悬赏10万大洋,奖金与彭德怀相等。
那么,毛泽东为何如此尊敬徐海东呢?徐海东到底立下了什么样的功勋,又为何会患病如此严重?他的传奇一生又是怎样的?
徐海东生于1900年,湖北黄陂人,出身六代窑工家庭。小时候,他便展现出非凡的胆量。七岁时,他和伙伴们玩耍,看到一个高处的神龛里有一个鸟窝。其他孩子都不敢去拿,而徐海东却不惧高处,搭起桌椅登高取下鸟窝,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
这种勇敢的性格伴随徐海东一生,尤其在战场上,他的表现格外突出。程启文将军曾提到,徐海东常骑一匹白马上阵,英勇异常,毫不畏惧。红25军的官兵们见到这匹白马,都会奋勇向前,投入战斗。
1941年,日本记者波多野乾一在《延安水浒传》中将徐海东比作“拼命三郎石秀”,并且描述他勇猛果敢的战斗风格。徐海东是“青山大学派”的代表,指的就是那些没有正规军事教育背景,却在战场上如鱼得水的将领。徐海东虽然没有上过军校,但他的战斗天赋和指挥艺术堪称一绝。
在徐海东的眼中,出身贫苦意味着正直和为民服务。他的革命情怀在1925年便开始萌芽,那年4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徐海东最初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担任代理排长,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汀泗桥战役中负伤,这是他一生中九次负伤中的一次。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徐海东坚定地跟随党中央,积极参与黄麻起义,并助力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1932年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时,红四方面军力战奋勇,但由于敌强我弱,最终不得不撤离苏区,向川陕方向转移。徐海东和吴焕先等将领在这一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红25军进行战略转移。
红25军虽装备简陋,但在徐海东的指挥下,创造了许多辉煌战绩。徐海东对战术的理解几乎达到了天赋的境地,尤其擅长奇袭战术,常常以少胜多,取得令人瞩目的战果。正是他那种出其不意的战略布局,使得红25军频频获得胜利。
徐海东非常重视部队的士气和士兵的心态,他深知,红25军虽然人数较少,但却是一支充满战斗力的军队,官兵们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且个个勇敢无畏。即使是年纪轻轻的战士,也充满了惊人的勇气和力量,这正是红25军的优势。
长征途中,徐海东带领红25军进行了一系列英勇的战斗,特别是在与国民党军的对抗中,凭借独特的战术和机动能力,红25军频频获得胜利,为中央红军的顺利转移做出了巨大贡献。徐海东不仅在战术上表现出色,且在军事指挥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他的卓越领导力成为了红25军胜利的关键。
然而,长期的战斗和伤病也严重影响了徐海东的健康。无数的战伤和疲劳让他无法再继续上阵,但即便如此,他依旧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深切关心他的健康,亲自为他提供治疗,并向他送去补给。
徐海东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始终未曾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多次场合中对徐海东表示高度敬意,特别是在1969年毛泽东与徐海东最后一次见面时,徐海东尽管身患重病,依然展示了他坚定不屈的意志。毛泽东见到他后,动情地握住了他那双满是伤痕的手,这一刻充满了深厚的战友情和革命情谊。
徐海东的军事成就和革命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英雄,更是无数人心中永远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