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但在朱元璋征战四方的过程中,最终成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战功卓著,然而史书对他的记载却往往只留下一种谨慎小心的形象。
当他成功攻破元大都的那一年,正是所有人忙于敛财之时,但他却悄然做了一件无人理解的事。正是这件事,让他不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还让徐氏家族延续了二百年之久。
随着历史的尘埃逐渐落定,那一年元大都的决定究竟有何深意?而他自己,又蕴藏着怎样的深远谋略呢?对于明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徐达这个名字。
徐达出生于1332年,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且擅长武艺,他很早便习得了一身精湛的剑术。二十岁时,郭子兴发动了起义,建立了红巾军,并一举攻占濠州。这时,朱元璋在汤和的邀请下,也加入了红巾军。
两年后,朱元璋奉命回乡募兵,而二十二岁的徐达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巾军,自此成为朱元璋的亲信护卫。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红巾军,徐达也从护卫逐步成长为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将领。
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多次助朱元璋击败了这些强敌。1368年,朱元璋北伐大获全胜,在应天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随即,他和徐达商讨北伐战略,决心直捣元大都。
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徐达的一举一动彻底改变了他在大明朝中的命运。当他们攻入元大都后,元顺帝已悄然逃走,宫城内剩下的,除了宫女嫔妃,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珠宝。看着这一切,战士们的眼睛都红了,他们急切地等待着徐达的命令。
然而,徐达并没有立刻下令,而是发布了三道严令:封锁所有银库,安顿好城中的百姓,并妥善保护元朝的宫眷。直到这时,将士们还能勉强理解。然而,接下来的决定,却让他们甚至感到无法理解,常遇春愤怒地拍了桌子。
原来,徐达不仅下达了上述命令,还派遣亲信太监和精兵将元朝的后宫包围了起来。除非是日常的三餐供应,其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做法让常遇春直接找到徐达,怒气冲冲地问:“老徐,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还防着自家兄弟了?”
徐达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平静地安抚了常遇春,坚决执行自己的决定。因为他深知,朱元璋来自贫苦家庭,曾亲眼见过许多将领趁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他最忌讳的,就是这些。更何况,大明刚刚建立,若是做出与旧朝相同的行为,百姓怎会接受?新朝如何在百姓心中立足?
三个月后,当徐达押送元朝宫女和嫔妃回到南京时,朱元璋亲自到城门迎接。看到这些被妥善安置的宫女和嫔妃,每个人都衣着整齐,神情安逸,朱元璋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愉快的笑容。除此之外,徐达还提前将元朝的户籍图册、天文仪器、历代印玺等重要资料一同带回南京,甚至连一两件个人财物都未留下。
朱元璋一向心思敏锐,难免对功臣心生猜疑,但徐达的举动让他对徐达的疑虑减少了许多。经过这件事,朱元璋更加信任徐达,认为他懂得分寸、知进退,不贪图金钱,不染指女人,更不会居功自傲。
在随后的功勋评定中,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并且他的爵位可以世袭。徐达的智慧远超常人。他深知,尽管早在郭子兴时代就与朱元璋并肩作战,但如今他已身处大明朝廷,身份发生了转变。面对新的君臣关系,他也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
北伐胜利后的庆功宴上,众将士尽情畅饮,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然而,唯有徐达在整个宴席中都保持着一丝清醒,始终恪守臣子本分。宴会结束后,朱元璋、蓝玉和汤和高谈阔论,徐达则在他们身后默默跟随,始终未插话。朱元璋安排人送他们回家时,蓝玉和汤和笑语盈盈,唯独徐达对朱元璋行了标准的臣子礼,叩谢恩典。这个细微的举动,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元璋心中渐渐意识到,徐达与其他开国功臣大有不同。帝王的试探从未停止,某日朱元璋欲赐徐达最好的宅子。徐达三次婉拒,最后选择了城南的一处旧宅。徐达的生活虽然贫朴,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克己。某次,朱元璋突然访问徐达的住所,看到他穿着粗布衣裳在院中劈柴,妻子则在旁边洗衣服。看到魏国公如此朴素的生活,朱元璋感到十分惊讶。
徐达从不追求奢华,始终保持严谨的君臣礼节。每次面圣之前,他都会在午门外仔细整理衣冠,寒冬腊月时,他也会擦拭铠甲,保持亮洁。朝中许多大臣曾劝他放松一些,毕竟他陪伴朱元璋打天下多年,偶尔失礼也不碍事,但徐达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君臣之礼,不能因为时间而废弃。”
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朱元璋的疑虑逐渐消除。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彻底打消了对徐达的疑心。当时,丞相胡惟庸被指结党营私,朱元璋急忙与大臣们商讨此事,问到徐达时,他却回答:“臣只是武夫,知道保家卫国,不懂朝政。”接着,他请缨前去巡视边境,并在答剌海大破元军余部。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甚至在朝堂上表示:“有徐达,我可以安心睡觉。”
正是徐达的智慧,使得徐氏家族能够长久昌盛。他的长子徐辉祖深得其父真传,在靖难之役中没有站队,始终遵循父亲的原则——不参与宫廷争斗。最终,朱棣登基后,徐辉祖得到了重用。徐达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后来成为仁孝皇后,徐达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徐达的小儿子徐膺绪则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在永乐年间,他请求调离南京,远离政治中心。有人笑他懦弱,但他坚信“徐家人宁可笨些,不可聪明过头”。这番话让朱棣对他更加放心,徐膺绪活到了八十多岁,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
从大明建立到其覆灭,徐家世代繁荣。依靠的不是显赫的功名,而是徐达留给后代的处世智慧——不贪功、不揽权、知进退。这份智慧,比任何传家宝都更为珍贵。
尽管徐达不识几个大字,但他早已深谙“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他一生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以谦逊和谨慎自持,安稳度过了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堪称明朝的“智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