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大规模的授衔仪式,许多英雄人物获得了崇高的军衔。然而,陈士榘这位开国上将却在授衔后神秘消失了整整六年,而这六年中,他不仅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还带走了十万大军。六年后的某个时刻,毛主席却亲自为他升职,这位神秘人物,正是陈士榘。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等,尤其是在担任工程兵司令员期间,他承担了建设“两弹”试验基地的重要任务,对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1956年,当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在酝酿“两弹”发展规划时,陈士榘曾不禁好奇地询问钱学森:“发展两弹,工程兵能做些什么?”当时,钱学森并未多做回应,只是微微一笑。然而,陈士榘却坚定地表示:“搞两弹,工程兵一定会有大量工作要做。”他深知,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好机会。
果然,在1958年,随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确定了发展两弹的决心,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开始着手准备导弹试验基地和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在挑选导弹基地的领导人选时,毛主席自然想到了陈士榘,这位在军中经验丰富、作风坚韧的“设营司令”。
陈士榘的革命生涯始于1927年9月。当时,他所在的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成为了后来的秋收起义第一团的一部分。在这支队伍中,陈士榘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关键人物——毛主席。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茨坪,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1月28日,在攻克茶陵后,工农革命军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陈士榘当选为士兵代表,并成为红色政权中茶陵县的县委常委之一。
有一天,毛主席来到茶陵县政府,半开玩笑地对陈士榘说道:“士榘啊,你做了县太爷,倒像是个‘山大王’了!”陈士榘听后憨笑起来,但他心中始终有些不解,于是开口问道:“毛委员,国民党不是一直在骂我们是匪贼吗?我们为何还要自称‘山大王’呢?”毛主席笑了笑,解释道:“我们这个‘山大王’可是共产党领导的山大王!”陈士榘默默点头,心中对毛主席的话记得更加清晰。自那时起,陈士榘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到了1959年,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召见陈士榘,代表党中央和军委下达了导弹试验靶场一期工程必须在1961年6月1日完成的任务。接到命令后,陈士榘立刻带领特种工程勘察设计组,飞往西北荒原,亲自驾车深入荒漠戈壁进行实地勘察。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内蒙古额济纳和新疆罗布泊两片戈壁滩,建设酒泉发射基地和马兰核试验基地。同时,青海海晏的原子弹研发工程也同步开始建设。
陈士榘带领着十万官兵,进入了这片人烟稀少、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他们与极端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新驻地最初时,他们住在仅有4平方米的简陋地窝里,六个将军共用一个小窝。再加上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供给严重不足,大家每天吃不饱,甚至连蔬菜都缺乏,只能靠挖野菜和摘骆驼刺来填肚子。士兵们的脸上满是泥土,嘴唇干裂,身形消瘦,但他们的目光中却透露出坚定与执着,战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岗位,顽强工作,以无畏的精神完成了毛主席交给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当陈士榘在“消失”了六年后回到北京时,毛主席在新春联欢会上与他亲切握手,赞扬道:“祝贺你们,你们做窝,他们下蛋,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陈士榘被毛主席称赞,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到北京后,1965年,毛主席考虑提拔陈士榘担任总参谋长。然而,陈士榘却婉拒了这一提议,他不愿意担任总参谋长,也不愿当国防部部长。虽然有着更高的职务可以选择,但他始终坚守在工程兵司令员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