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收到了来自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的来信。贺龙看过信后,怒气顿生,立刻将信纸甩在桌面上,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参谋们说道,叶剑英竟然这样看不起他,不了解他的性格。贺龙的愤怒情绪显而易见,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此感到困惑,大家不清楚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于是,贺龙将信交给他们,让大家亲自阅读。
参谋们这才明白,原来叶剑英在信中提到,八路军机关当前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希望能够从晋绥军区协调一批物资。但叶剑英并不是要求无偿支援,而是提出以八路军兵工厂的一批武器弹药作为交换。这一提议让贺龙有些不悦,因为他一直以大气豪爽著称,向来不喜欢物资交换这种做法。
工作人员也感到有些不妥,因为大家都知道,贺龙总是倾力帮助延安方面,几年来敌人封锁严重,延安的资源极为匮乏,而晋绥军区的物资相对较好。每当延安方面提出困难,贺龙从未提出任何条件,总是慷慨解囊,不求回报。因此,大家认为,叶剑英的要求不符合贺龙的为人。
尽管心里不悦,贺龙依然指示迅速盘点军区物资,强调:无论如何,要尽全力支援八路军的需求,只要有可供支援的物资,尽量提供。几天后,一车车满载物资的汽车顺利开往了延安。叶剑英见到这些物资时,感到极大的欣慰,连声称赞贺龙的慷慨大度。
然而,当叶剑英准备安排清点武器弹药并运回晋绥军区时,送物资的干部却坚持表示,贺龙有交代,这些物资只是单纯送到延安,不能带回任何物资。该干部还悄悄地将贺龙发火的事情告诉了叶剑英,并补充说,贺龙一向从不要求任何交换条件。这番话让叶剑英深感愧疚。
叶剑英听后,心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便立即向那名干部表示歉意,并解释称,他知道晋绥军区如今困难重重,贺龙更是一直以来没有为自己或任何单位提过交换的要求。然而,由于许多部门在向晋绥军区索取物资,叶剑英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并表示出极大的无奈。
为了消除误解,叶剑英随即给贺龙写了一封回信,详细说明了为何提出以武器换物资的请求,并再次表达了自己对此举带来的困扰感到愧疚。贺龙收到回信后,心情终于平复,露出了笑容,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叶剑英此举显然是为他考虑的,误会也已消除。
事实上,叶剑英当然清楚贺龙的性格。早在北伐时期,两人就已经相识。当时,叶剑英担任新编第二师的师长,而贺龙则是独立第十五师的师长。两人相互钦佩对方的才智和志向,迅速成为了好朋友。八一南昌起义前夕,汪精卫和孙科等人企图诱骗贺龙和叶挺上庐山,试图解除他们的兵权。幸好,叶剑英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并将其告知了贺龙和叶挺。三人在湖上讨论了当前局势,商讨了对策,最终决定带领队伍迅速前往南昌,确保八一南昌起义的成功。
通过这些往事可以看出,叶剑英与贺龙早已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并彼此信任。他们为八一南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在随后的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因贺龙常常在前线或独立开辟根据地,叶剑英则更多待在八路军机关,见面机会并不多,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电报保持相互了解。
这一次,面对八路军总部因敌人封锁而面临的物资困境,叶剑英第一时间想到了贺龙。但因为担心给贺龙添麻烦,他才提出了交换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和叶剑英凭借卓越的战功,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两人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当贺龙被错误对待,卸任军委副主席后,叶剑英接替了他的职位。后来,在贺龙平反的过程中,叶剑英积极为其奔走,亲自安排相关工作,包括寻找贺龙的遗骨等,体现了他深厚的战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