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南京某商场贴上了带有日本元素的装饰,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热议。网上的观点可谓是截然不同,一部分人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日本元素,大家太过敏感了,是不是连太阳也不能用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的确是日本元素的渗透,商场是在故意试探,步步为营。
我想说几点个人看法。首先,若有人觉得商场是故意做这种事情,我倒觉得不太可能,毕竟做这种事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得罪了顾客,砸了自己的招牌。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刻,谁会大张旗鼓地去宣传日本元素呢?商场开设的目的无非是吸引顾客,赚钱。如果商场真有意为之,恐怕会背负不小的风险,实在没有理由去做这种事。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南京中央商场的历史,可能会有更深的认识。这个商场成立于1936年,由张静江、曾养甫、茅以升等社会名流和爱国人士共同创办。其创办的初衷是“抵制日货、弘扬国货、振兴民族商业”,是南京第一家大型综合商场,属于当时“实业救国”运动的代表性商场,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精神。所以可以看出,这座商场有着非常红的历史背景。
那么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显然,是日本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这个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十年来不断渗透、积淀的结果。也许最根本的责任,不仅仅是某些商家或设计师,而是每一个受影响的我们。
至于这些装饰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想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就是商场的市场人员随便上网找了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装饰,觉得好看就直接下单买了,然后开始贴上。至于设计的具体过程,应该是某个设计师拿几个图片,随便拼凑拼凑,可能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设计行业和广告公司长期以来都习惯性地借鉴外国的设计作品,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元素,看到“中式风格”的命题,第一反应就是去找这些国家的设计作品,然后进行拼凑,打擦边球,搞出一个所谓的“中国风”。因此,如果大家发现这些设计中有日本、韩国的影子,并不奇怪。实际上,很多影视作品也存在类似现象,例如《我叫刘金凤》这部剧就出现了“中式服饰却有日本和服元素”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近年来我们被外来文化的影响太深,审美也被逐渐塑造得越来越不自信。整个行业对外来文化的崇拜,过于轻视本土文化,导致了外国设计对我们审美的主导地位,而对本土设计的信任度却很低。长此以往,本土的优秀设计师和作品越来越少,市场上充斥着拼凑而成的低质量作品。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设计,要么是外国设计师做的“中国风”,要么就是国内设计师随便拼凑的低劣作品。这次的事件虽然商场没有直接照搬日本元素,但明显是以日本为原型,照葫芦画瓢,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图案都有着丰富的寓意,每个季节、场合都有特定的图案和象征,而如今的这些装饰,完全是杂乱无章地拼接在一起,完全没有考虑到文化的深层内涵。
这让人不禁思考,如何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和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回到这个事件,为什么大家对此如此反感?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人们真的害怕了,害怕历史上的一些不堪往事再次重演。大家最怕的,就是某些人竟然会忘记历史,忘记南京大屠杀!因为这样的事情,真的不是没有发生过。
2002年3月时,曾有多位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应该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他们的理由竟然是:“值得纪念的不是‘大屠杀’本身”。当时,这个提议引发了广泛的反对,80%的南京市民坚决反对这一提案。幸好这个提案最终没有通过,但我依然心有余悸。试想,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提议,历史该怎么传承?这些事情真的是让人非常害怕,因为它们的背后,隐藏着忘记历史的危险。
因此,这件事并不是单纯的商场装饰问题,而是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