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在自述中评价杨秀清时说道:“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杨秀清的聪慧和自学成才为人称道。李开芳则提到:“东王很少打仗,西王、北王则经常作战。”曾国藩对杨秀清评价道:“排兵布阵,有章法,贼中也有才人。”从这些评价来看,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引人关注。那么,杨秀清究竟具备怎样的军事能力?能否与韩信、白起、卫青、李靖、徐达等顶级名将相提并论?我认为,杨秀清的军事水平应属中上,虽然不及顶尖,但其存在的明显缺陷也让他无法成为真正的军事天才。
杨秀清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便是京师解围战。在这场战役中,“江北大营”被摧毁后,杨秀清顶住了各方压力,成功征调兵力,击溃了“江南大营”,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达到了顶峰。然而,相较于石达开,杨秀清虽有成就,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他的缺陷尤其体现在战术的失误和决策的缺乏分轻重缓急的能力,导致西征陷入困境。
一系列的军事挫折,北伐的失败、东征的受阻、西征的僵持,均与杨秀清的指挥有关。如果不是因为他被赋予了“天父下凡”的神格,其容错率较高,恐怕早已被其他领袖取而代之。
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与清朝对峙。此时,太平天国的下一步行动成为了关键。正确的战略需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而杨秀清在东征、北伐、西征三方面都进行了冒险部署,结果导致了重大的损失。
从西征的角度来看,杨秀清的决策更是误导了太平天国的军事进展。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拥有的兵力并不充足,精锐兵力不足6万,总数约为十万左右。尽管太平军在初期壮大了兵力,但由于损失严重,兵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西征的主力也大多是经验不足的新兵。
西征的指挥官如胡以晃、赖汉英等,战斗经验远不如林凤祥和李开芳等老将。即便是后来的名将韦俊、石祥祯、林启容等人,初期并没有多少战斗经验,更多的是新兵。这些未曾历练的将领成为了西征的主力,极大影响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
太平天国面临着兵力不足的困境,清军却仍在持续发力,尤其是在湘军崛起之后。杨秀清的指挥错误,导致西征没有集中兵力进行攻势,而是分散兵力进行多线作战,这不仅削弱了太平军的进攻能力,也将每个战场拖入了持久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例如,韦俊攻下九江、湖口、田家镇、半壁山、汉阳之后,武昌几乎可攻占。若韦俊继续进攻武昌并将力量集中在两湖,西征的局势大有可为。然而,杨秀清却决定让韦俊停下攻势,转向北伐庐州,造成了兵力的分散。庐州虽然成功占领,但因兵力不足,最终未能为太平天国带来实质性突破,反而陷入了被动局面。
1854年3月,庐州被围困,杨秀清没有给予及时援助,反而又继续分兵,派遣韦俊、石祥祯等人去西征两湖。这一策略的错误在于,太平军兵力本就不足,却同时要进攻湖北和湖南两个方向,结果导致两线作战的失败,无法集中力量取得突破。
此外,杨秀清还犯了选择错误的指挥失误。在西征过程中,尽管韦俊、石祥祯、曾天养等名将具备一定的经验,但杨秀清却让林绍璋等缺乏战斗经验的将领作为主力,结果导致了惨败。林绍璋在湘潭之战中全军覆没,后续在安庆战役中再度失败,这都加剧了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整体的军事衰退。
西征的失败,并非杨秀清无能,而是由于战略上的分散,无法充分调动有限兵力的潜力。若当时能够集中兵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进行攻击,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或许能发生变化。可是,杨秀清在作战中始终未能汲取失败的教训,反而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西征的彻底失败。
总体而言,杨秀清的军事才能虽不至于顶尖,但他的错误决策和战略失误却导致了太平天国的逐步衰败。他具备“天父下凡”的资格,尽管作战失利,仍能维持一定的威望,然而,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和修正,使得太平天国失去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