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红安县的领导因当地卷烟厂的事情,曾向中央的有关部委求助,并向红安籍的将军秦基伟寻求帮助。在查看了相关报告后,秦基伟当场表示愿意帮忙。他答应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会与李先念、姚依林等领导讨论此事。
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中央有一项政策规定,1977年之后设立的卷烟厂将不被考虑。而红安县提交的报告称,红安的卷烟厂是在1981年建立的,这就让问题变得有些棘手。那么,作为红安人的秦基伟,是否能够为家乡出力呢?
回忆起黄麻起义时,秦基伟年纪尚小,尽管他只是参加了起义,但亲眼目睹了革命军挥舞着大刀和梭镖,攻破城门,冲进县衙,将叛徒县长揪出并立即处决。那一场面深深刻在了他心中,成为了他永生难忘的记忆。
然而,与第一次攻打黄安城不同,第二次黄安战役中,秦基伟已经成为了主力。他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军总部手枪营第2连连长,随同徐向前总指挥一同参与了整个战役。可以说,这场战役对于红四方面军的战略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红军首次从游击战转向大规模的“围城打援”。
黄安战役爆发后,红军在“永佳河、桃花、嶂山”设置了三道防线。敌军三度增援,连续突破了前两道防线,眼看就要逼近最后一道防线。此时,徐向前亲自指挥,他站在嶂山山顶,举着望远镜密切观察敌情。即便敌军已攻至半山腰,发射密集的子弹,徐向前依旧保持冷静,丝毫不慌张。秦基伟和其他指战员看到后,纷纷劝说他撤退到更安全的地方,但徐向前依然岿然不动,表现得异常坚定。
随着敌军越来越近,秦基伟心急如焚,几乎要冲上去将徐向前拉下山去。但就在这时,徐向前果断下令:“28团与手枪营冲锋!”秦基伟带领着战士们,伴随冲锋号的响起,从徐向前身边冲了过去。就在这时,徐向前的右臂中弹,鲜血直流,但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惊慌,反而更加坚定地喊道:“同志们,坚决把敌人打下山去!”这一刻,所有人都深受鼓舞,士气空前高涨。
秦基伟指挥着部队猛冲过去,凭借着强大的冲击力,成功击溃了敌军。此后,敌军再也不敢派兵增援,黄安城内的敌军也成了“瓮中之鳖”。而在打退敌军增援后,徐向前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通过“空军力量”打头阵。那天,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过黄安城,敌人误以为是自家飞机来空投物资,纷纷跑出来抢夺。没想到,空投下来的却是炸弹和传单,敌人陷入了混乱。此时,徐向前下达了总攻命令,很快就攻占了黄安城。为了纪念这次战役,黄安被改名为红安,成为红安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秦基伟一生参加了无数战役,其中最为人们铭记的便是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美方单方面中断谈判,并在我第15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指挥进攻的是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这位号称“战争狂人”的指挥官,企图以残忍的武力打垮我军阵地。整场战役持续了43天,敌军在不到2公里的前线投下了大量炸弹,将上甘岭两侧的597高地和537高地几乎削平。
面对敌军的凶猛攻势,秦基伟凭借出色的指挥才智,采用了“狡兔战术”进行有效防守。当面阵地失守时,秦基伟立即指挥部队转入地下坑道,以此躲避敌人猛烈的炮火。尽管敌军使用了爆破和燃烧等残酷手段,试图摧毁坑道,但秦基伟和他的战士们克服了极度艰难的条件,一次又一次地反攻,夺回了失地。最终,敌军损失惨重,伤亡达25500多人。此战不仅创下了作战范围最小、参战人数最多、战斗时间最长等多个“之最”,更让敌军的进攻完全失败。
秦基伟凭借敢打敢拼的勇气与聪明才智,成功击败了美军的强大进攻。他的智慧和胆略成为战史中永载的传奇。而在日常生活中,秦基伟也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曾有一次,云南解放后,陈赓司令员在军总部开会后,和三位军长(包括秦基伟)一起去吃饭庆祝解放成功。吃饭时,大家显得格外放松,谈笑风生。餐后,郭天民副司令员提议饭钱大家平摊,秦基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谁的帽子号码最大,谁请客。”经过一番比对,结果郭天民的帽子号码最大,大家哈哈大笑,最后郭天民无奈地掏钱,边笑边说:“你秦基伟真是有一套!”这番幽默也让当时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作为红安人,秦基伟始终关注家乡的建设。当他看到红安县领导带来的报告后,确信红安办卷烟厂符合中央的相关政策。红安本地有烟叶原料,再者,湖北省调整轻工业布局,黄冈地区仅剩红安一家工厂,因此红安的卷烟厂在时间和条件上都符合政策标准。秦基伟对家乡的关心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认为,如果处理这类问题,既要遵循原则,也要考虑关系。但关系的前提依旧是符合政策与原则。
最终,在秦基伟的帮助下,红安卷烟厂顺利列入全国卷烟厂名单,这不仅符合中央的政策,也为家乡带来了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