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蒋干。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周瑜会面时的一些经历,讲述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我从那次会面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首先,大家别被那些戏剧小说误导了。其实我长得英俊潇洒,是个名副其实的帅哥。更重要的是,我在江淮一带可是个大有名气的人物,以聪慧才智和口才出众而著称。如果要说动口才,在淮南三郡中,我绝对是公认的“兰博万”啊。
在袁术灭亡之后,我开始投身于曹公麾下。那段时间,曹公听闻江东的周瑜年轻且才华横溢,便决定派人去劝说他归顺。所以,他便想到我——蒋干,蒋子翼。周瑜是庐江郡人,而我来自九江郡,我们两地是扬州的老乡,情谊深厚。周瑜作为淮南人士,肯定听说过我的名声,若他对我有所不敬,恐怕会影响到他在江淮的声望。所以,我自然有足够的底气去见他。
我脱下官服,换上普通的布衣和葛巾,决定以私人身份去拜访周瑜。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误以为我们见面的时间是在赤壁之战时期,但实际上,那时赤壁之战尚未爆发,而我去拜访周瑜是在战争之前。那时周瑜还在扬州,而不是在荆州。
如果当时我成功说服了周瑜归降,或许就没有赤壁之战了。可惜,最终未能如愿。
周瑜得知我来访,特地亲自出门迎接我。名士的身份,果然有其特殊的魅力。然而,当他开口的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不禁一紧。
他说:“子翼辛苦了,远道而来,是来为曹操说服我归降的吗?”
我明白,作为一个有名气的士人,周瑜肯定知道我为曹公效力。但他一开口就如此直接地指出这一点,实在让我有些不悦。毕竟,刚见面就这样发问,带有些许挑衅。我可不能被轻易难倒,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们是同乡,好久不见,我特地来此,不仅是想向您问候,表达阔别已久的情感,还想亲眼看看您在江东的风采。您怎能直接怀疑我,是来当说客的呢?这可未免太武断了吧?”
你看,我的回答不但得体、迅速,而且巧妙地反驳了他的一番话。这样一番回击,让周瑜也有些无话可说。
周瑜听后笑道:“虽然我不如古代的名家如夔、师旷那般精通音律,但我还是能听出一曲是否为雅乐。”
周瑜的口才可真不容小觑,他这一番话似乎是在警告我:有些话不该说得太直白,必须注意场合。既然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便不宜轻易伤和气。
说完这些,周瑜便邀请我进入他的府邸,设宴款待我。席间,氛围倒是融洽,然而我却始终未能抓住时机提出正事,只能耐心等待。
酒宴结束后,周瑜告诉我:“有些机密事需要处理,请子翼先到驿馆休息,等我忙完了,再来请你。”
尽管初次见面氛围还算友好,但我心里始终有些不安,迫切想要早早谈正事。可不知为何,我被安排在驿馆等了三天,才得以见到周瑜。那段时间,我的内心越来越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
终于,第三天,周瑜来了。看他亲自来接我,我心里还是有些感动,毕竟他并未让我久等,体现了他的礼节。
这次见面后,周瑜首先带我参观了他的军营,展示了他丰富的军资和精良的器械,接着又回到府邸,再次设宴款待我。
席间,周瑜让我看看孙权所赐的各种侍者、衣物、珍贵玩物等,随即他说道:“作为大丈夫,能遇到一个像孙权这样的知己主公,表面上看,我们是君臣关系,实则犹如兄弟一般,彼此间言听计从、荣辱与共。这样的深厚情谊,即便是苏秦、张仪等顶级的说客也无法用言语离间,何况是您呢?”
对于周瑜的这番话,我无法反驳,只能心生敬意,笑而不语,继续和他聊着彼此的情谊,最后我离开,回到曹公那里。
那次拜访周瑜,说起来我费尽口舌,始终未能提到关键的事情。说白了,我不过是进行了一个公费旅游。也难怪后来的史书把我描绘成个笑柄,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我傻倒也不冤。
要怪只能怪周瑜太过出色,让我这番口才发挥得毫无意义。我回去后对曹公说,周瑜的“雅量高致”,这样的情谊是任何言语都无法破坏的。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慨,也表达了我对周瑜的敬重。
这件事,我不是第一次讲给大家听了。因为我是个名人,我说的话自然有些分量,所以之后在许多场合,我也常提到这件事,而这也让我在中原地区获得了不少关于周瑜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