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大秦赋》只演了皮毛
迪丽瓦拉
2025-09-07 09:03:50
0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惨死,廉颇遭弃用,只有王翦一人善终,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李牧。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苏洵在《六国论》中云: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正如苏洵所说,自李牧被杀之后,秦将王翦纵横天下,再无敌手。秦国灭赵,指日可待。

一、李牧怎么死的?

关于李牧为什么被杀,《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云: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秦国用重金贿赂郭开,郭开对赵王进谗言,说李牧要谋反,赵王迁让赵葱代替李牧,李牧不服,结果被赵人设计捉住斩首。

那李牧到底是谁杀的呢?《史记·赵世家》记载:

其(赵王迁)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

且不说《史记》的可信度如何,但如果按照《史记》的一整套说法,收受贿赂,陷害李牧的是郭开,而听信谗言,诛杀李牧的是赵王迁的母亲倡后

在历史剧《大秦赋》中,李牧之死皆是郭开一人之“功”,从陷害李牧到诛杀李牧,皆是郭开在暗中谋划,倡后和赵王迁等人完全不知情,其实,这么表达,多少有些肤浅。

二、赵国人是不是傻?

秦国和赵国本是同宗同源,秦国由“商鞅变法”逐渐崛起,赵国则由“胡服骑射”实力大增,在齐国衰微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赵两国是诸侯中的“双雄”。然而,因为秦国一直要“东出”,赵国是挡在秦国面前的顽石,秦赵之间终于还是发生了一次大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导致赵国40万忠魂埋骨于斯。

长平之战是赵国最惨痛的教训,长平虽败,赵国人的骨气仍在,随后赵孝成王、赵悼襄王又坚持了20余年。到了秦国灭赵时期,李牧的大军拱卫邯郸,多次打败秦军,秦将王翦和李牧对垒多次,也没讨到便宜。

也许有人会说,李牧的军事实力在王翦之上,笔者不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嬴政若想尽快灭掉赵国,就必须除掉李牧。否则,只要有李牧在,王翦即使能够攻下邯郸,那秦军也将自损八百。所以,秦国故伎重施,效仿长平之战,再次使用“反间计”,利用郭开进谗,进而杀了李牧。

问题来了,赵国人傻吗?当年长平之战的教训仍在眼前,赵王会再次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李牧身为赵国的防御柱石,赵王杀了李牧,自毁长城,对赵国有何好处?

其实,赵王迁和倡后都不傻,因为杀了李牧,对他们的确有好处。

三、李牧的尴尬

李牧身为赵国名将,他的前半生基本上都在赵国北境。赵国是“四战之地”,北临匈奴,南接魏国,西面是强秦,东面是燕、齐。李牧在北境对付匈奴很有一套,曾连年诱敌深入,一举歼灭10万匈奴大军,让匈奴人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李牧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在边军心目中的威望甚高。特别是在廉颇、庞煖之后,李牧就是赵国军方的头号“大佬”。

李牧在北境数十载,边军士卒只知有李牧,不知有赵王。对于李牧来说,他若想稳固地位,就不能离开边军。对于边军和北境(代北)的百姓和士卒来说,若想保家乡平安,就必须支持李牧,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秦军攻打邯郸时,赵王迁下令让李牧放弃北境,带着边军驰援邯郸时,代北的边军真的愿意放弃保卫家乡,去帮赵王守卫邯郸吗?而且,当时代北正好发生地震,赵王迁让李牧放弃代北,其实有丢掉负担,不愿赈济灾民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李牧所代表的边军,和赵王迁所代表的赵国王室,就有了较大的矛盾冲突。

所以,当赵王迁下诏给李牧,让他收缩边军防守邯郸时,李牧其实是有不同看法的,李牧建议从北路主动出击,攻击秦军,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这样李牧即可以不用离开北境,又可以救邯郸。然而赵王迁焉能拿邯郸城陪李牧一赌呢?

说白了,赵王迁需要的不是李牧,而是李牧的边军。若李牧不是军中的大佬,赵王迁早就收拾李牧,找他人取而代之了。

四、李牧是不是忠臣?

关于李牧是不是忠臣的话题,对于很多李牧粉来说,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骂。所以,我先给出结论:李牧是忠于赵国的,但并不一定忠于赵王迁。原因有三点:

其一,当初赵悼襄王(赵偃)立倡为后,李牧是坚决反对的。《列女传》记载:

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谏曰:“不可。女之不正,国家所以覆而不安也……”

李牧反对赵悼襄王立倡为后,后来,赵悼襄王废掉长子公子嘉,另立倡后之子公子迁(赵王迁)为太子,李牧也是反对的。

所以,当赵悼襄王去世后,倡后和赵王迁当政,李牧和邯郸的关系本就紧张。只是当时外有强敌(秦国),李牧和赵王迁都不敢轻易打破他们之间的平衡,否则会被秦国趁虚而入。

其二,后来,赵王迁听信谗言,派赵葱到军中取代李牧时,李牧是什么表现呢,《史记》云:“李牧不受命。”李牧之所以违抗王命,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第二,认为赵国缺了自己就会亡国;第三,自己宁愿违抗王命,也不希望离开边军。

《战国策》里,赵王迁派韩仓去军中质问李牧:

“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

意思是说,大王向你敬酒,你双手却紧握匕首。

可见李牧赵王迁的态度。其实,李牧难道不知道违抗王命的后果吗?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赵王迁的不信任。

其三,很隐晦的一点,就是公子嘉。《史记》记载,秦国攻下邯郸后,公子嘉逃走,到了代地称王,延续赵国宗庙,史称代王。

在赵悼襄王时期,李牧是支持公子嘉的。后来李牧被杀,王翦合围邯郸,赵王迁和倡后尚且不能逃走,为什么公子嘉能逃出邯郸呢?为什么公子嘉要选择去代地称王呢?别忘了,代地可是李牧的老窝啊。

笔者推测,赵王迁继位后,李牧的边军和公子嘉或许还有某种敏感的联系。

所以说,李牧是忠于赵国的,但他未必忠于赵王迁。

五、秦赵心照不宣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已经使用了一次离间计,他为何会故技重施,再一次用离间计杀李牧呢?秦国怎么笃定赵国会中计呢?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也知道,李牧虽然强大,但李牧和赵王迁之间不是铁板一块,边军和邯郸之间的隔阂,就是秦国的可乘之机。

而对于赵王迁来说,李牧虽强,依靠的是边军的力量。若换一个听话的将领(例如赵葱)去代替李牧,边军的势力仍在,自己的王座反而更稳。只是,赵王迁没想到的是,边军离开李牧,战力大打折扣。

所以说,不仅秦王想杀李牧,赵王也想杀李牧。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二者联起手来,一代名将李牧就这样陨落了。

本文问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本文参考《史记》《战国策》《列女传》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隋唐英雄传》是一部讲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故事中许多英雄人物,如秦琼和程咬金,大家都非常熟...
原创 为... 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