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群英荟萃,其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无疑是最为光辉耀眼的一位。
一副对联,涵盖了他一生的经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可谓将他的传奇一生概括得淋漓尽致。
然而,天不假年。234年,诸葛亮在进行第六次北伐时,年仅54岁便在五丈原病逝。未能统一三国,成为了他遗憾的一部分,这份遗憾也深深印在了无数后人心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他对诸葛亮北伐未竟的哀叹。
即便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犯下了三个致命的错误,这三个错误直接导致了蜀汉一统全国的梦想破灭。
那么,究竟是哪三点错误呢?
首先,毛主席认为《隆中对》战略规划存在失误。在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时,蜀汉刚刚度过了困境,刘备仅控制了荆州的部分领土,并依赖东吴的援助。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一个涵盖内政、外交与军事的战略方案,这个战略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不过,毛主席认为该战略在刘备入川之后的不足开始显现。毛主席指出,诸葛亮“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意思是蜀汉一开始的战略规划分散了兵力,导致各地力量无法集中,最终难以取胜。
尽管诸葛亮入川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先解决粮食问题再考虑兵员问题是合乎常理的。但是,蜀汉并未充分认识到荆州距离四川遥远,一旦出问题便难以支援。而荆州和益州之间隔着重重山脉,交通极为不便,蜀汉的部队要赶赴荆州只能借水路,这使得蜀汉应该提前在秭归设置防御力量。可惜的是,蜀汉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吕蒙利用机会攻占了秭归,形成了合围态势,导致关羽在困境中无法脱身。毛主席认为,在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中,秭归的战略价值和锦州相似。毛主席认为,蜀汉若能在零陵或武陵集结力量,或许能避免荆州的丧失,甚至可能有机会扭转局势。
第二个问题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失误。毛主席认为,蜀汉人才短缺与诸葛亮的用人理念息息相关。曹魏之所以人才众多,根本原因在于曹操的“唯才是举”策略。曹操深知乱世中最重要的是生存,其次才是品德。因此,曹操能容忍一些品德有瑕疵但能力出众的人,依靠他们完成许多关键任务。相比之下,诸葛亮则更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这无疑是更加长远的眼光,但在当时分裂的局面下,单纯依赖德才兼备的用人策略,未必能适应即时的军事和政治需要。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曹魏的“唯才是举”显然比蜀汉的“德才兼备”更为合适。
至于关羽守荆州的决定,毛主席认为这并非诸葛亮可以决定的事,因为当时刘备的权力高于诸葛亮,关羽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显然远超诸葛亮。因此,关羽的去留并非诸葛亮的决策问题。然而,结果却是关羽失陷并丧命,蜀汉的士气和实力大受打击。至于马谡的问题,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任用马谡的错误是明显的,他未能全面评估马谡的能力,导致街亭失守,蜀汉陷入了危机。
最后,第三个问题便是马谡失街亭之战。街亭失守,成为了诸葛亮的致命打击。虽然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有胜有败,但最接近胜利的一次便是第一次出征。当时曹魏毫无防备,蜀汉进行了一场突然袭击,如果能守住街亭,蜀汉有可能顺势进攻长安,彻底改变局势。然而,马谡作为街亭的守将,过于自信,违背了诸葛亮的指示,自行改变战略,最终导致蜀汉失败。诸葛亮一度提出过“用人七法”,即通过七种方式来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然而关键时刻,诸葛亮过于信任与自己关系较为亲近的马谡,未能严格审视其能力,最终为这一失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毛主席在自己的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诸葛亮的三大失误注定了蜀汉统一的梦想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