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去世后,幽州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三个主要势力在这片土地上争夺控制权:
1. 袁绍的儿子袁熙
2. 公孙瓒的旧部,包括鲜于辅和阎柔
3. 乌恒
首先说说乌恒的情况。
在丘力居死后,乌恒的领导权交给了丘力居侄子蹋顿。由于丘力居的儿子尚年幼,蹋顿便接管了乌恒三部的统治(献定初平时期,丘力居去世,儿子楼班年少,蹋顿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成为乌恒三部的领袖,众人都愿意跟随他的指挥)。蹋顿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既有过人的军事才略,又依仗地势优势,敢于招募亡命之徒,成功将数百蛮族部落归顺于他,且部落的长老们都将他比作冒顿——一个令刘邦都为之畏惧的强敌。
提到冒顿,相信许多历史爱好者都会有所耳闻——他正是那个令项羽都深感威胁的草原霸主。蹋顿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保持了乌恒的强大。当楼班成年后,蹋顿并没有对他继位产生不满,反而继续辅佐楼班,尽心为其出谋划策。后来,难楼、苏仆延等人支持楼班为单于,而蹋顿则被尊为王,依旧掌握着大权并参与决策(楼班成年后,难楼、苏仆延等人推举其为单于,蹋顿仍以王的身份参与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的最大弱点之一就是容易发生内讧,但蹋顿展现出了非凡的大局观,能够保持部落的团结。此时袁绍与公孙瓒在幽州对峙,蹋顿深知形势的发展,最终决定支持袁绍。他派遣使者请求与袁绍和亲,并派军队协助袁绍攻打公孙瓒。最终,袁绍同意与乌恒建立联盟,并以朝廷的名义送上单于印绶,并与乌恒联姻,将袁绍的宗室女子嫁给乌恒首领,以稳固双方的关系(蹋顿派使来请求和亲,袁绍也便随即派兵助他打败公孙瓒,破敌之事顺利完成)。
然而,袁绍忽略了幽州境内的另一股势力——刘虞的旧部。刘虞死后,其部下的态度并不明确,虽然他们曾共同与袁绍联手打败公孙瓒,但并未明确表态是否归顺袁绍。刘虞推崇朝廷,主张统一,而其中最为强大的阎柔立即归顺朝廷,并获得了“护乌丸校尉”的封号。曹操对于阎柔的投降表示极为高兴,称:“我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
与此同时,鲜于辅则显得犹豫不决,他在曹操和袁绍之间徘徊。曹操的支持者田豫曾劝说鲜于辅:“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宜早从之。”鲜于辅最终决定归附曹操,并被任命为建忠将军,主管幽州六郡的军事事务。这也为后来袁谭、袁尚被曹操打败并失去幽州提供了原因——原来在幽州,曹操早已暗中培植了势力。
当曹操击败袁氏家族并占领邺县,袁熙和袁尚的部将焦触、张南发动兵变,将二袁赶出了幽州。二袁逃亡至辽西,依附乌桓的首领蹋顿(焦触、张南攻破袁熙、袁尚,迫使他们逃至乌桓)。焦触自封幽州刺史,联合全州的各郡县长官归附曹操,向曹操表忠心,人数众多、气势浩大,给了曹操极大的信心(自称幽州刺史,号召各地太守归顺曹操,陈兵数万,号令极其严厉,违令者斩)。这一举动让曹操相当高兴,并且正式任命焦触为幽州刺史,同时封张南为列侯。
然而,曹操的高兴很快就被乌恒的反击打破。毕竟,乌恒始终支持袁氏家族。袁尚和袁熙不久后便在蹋顿的帮助下,进入幽州西部进行攻掠。许多忠于袁氏的将领对焦触的叛降非常愤怒,看着袁尚再次崛起,赵犊和霍奴等人也愤然起义,并杀死了曹操任命的涿郡太守(赵犊、霍奴杀死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这迫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休整,带领大军北上平叛。
关键时刻,鲜于辅在渔阳郡的防守至关重要。如果乌恒攻占渔阳并与赵犊、霍奴汇合,曹操征讨幽州的难度将会增加得多。这场对抗变成了一场时间的竞赛,最终曹操凭借迅猛的军势,成功在涿郡斩杀了赵犊和霍奴,并迅速跨越潞河,前往支援鲜于辅。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蹋顿并没有选择与曹操硬拼,而是果断撤退,回到塞外(八月,曹操剿灭赵犊等人,随后渡过潞河救援鲜于辅,乌恒撤回塞外)。
幽州平定后,曹操在如何处理北逃的袁氏兄弟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