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逐鹿,若要说谁最幸运,非袁术莫属。他的运气可谓是一路爆棚——从出生时开始,创业阶段,再到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了好运。然而,纵使再多好运,终究也难以抵挡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毁前程!
袁术究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好运消耗殆尽,最终走向“作死”之路呢?
袁术的家世,绝对是群雄之中最为显赫的。东汉时期,除了皇族,最有权势的便是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两家都是四世三公,几代人都担任过三公之职。然而,由于外戚与宦官的专权,弘农杨氏虽然历代有人担任三公,却因操守问题而遭遇打压,势力逐渐衰弱。反观汝南袁氏,由于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始终保持着高位,影响力远超杨氏。
东汉并未实行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依赖地方的品评与推举。三公则可直接征辟,绕过地方选举,直接提拔官员。汝南袁氏四代出过五位三公,他们长期以孟氏《易》学为主攻方向,招收弟子、推举官员。这使得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门生与故吏,这些门生将袁氏视为恩师与恩公,背叛袁氏在当时社会氛围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袁氏的门生遍布天下,在各地都有强大的支持。袁术与袁绍的出身,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袁绍与袁术,虽同为袁逢之子,但因母亲身份差异,袁术的地位略高于袁绍。故此,袁术在群雄之中,无疑是最具优越背景的。
然而,尽管凭借强大的门生与资源,袁术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本应占得先机,但他一再作出愚蠢的决定,最终将自己的光辉时刻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兄长袁绍。
青年时期,袁术虽喜好田猎,但在与袁绍争夺英雄资源时,他并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智慧。虽然他努力“折节”,广交英雄,但最终能够吸引志士的,却大多选择了袁绍。甚至袁术也曾无奈地说道:“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袁绍极善于结交士人,另一方面,袁术的傲慢与“作死”让他自己错失了大量的支持。
例如,袁术曾任长水校尉时,性情傲慢,欺压百姓,百姓甚至送他一个“路中悍鬼袁长水”的外号。尽管他后来“折节”,但这种嚣张的气焰,在天下豪杰眼中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许多名士如陈登与孔融也都对他进行过严厉批评。袁术的傲慢不仅使得他失去了士人的支持,也让他的资源逐渐流失,最终在群雄讨董卓时,他的盟主位置被袁绍抢走。
但天命似乎并没有对他完全放弃。正当袁术一度陷入困境时,他又一次凭借超乎常人的好运逆袭。
董卓乱政后,袁术、袁绍、曹操等人纷纷逃离洛阳,展开了各自的“创业”。袁术原本是为了避祸来到南阳,然而,天意弄人,南阳太守张咨被孙坚杀害。孙坚虽然英勇,但出身低微,这一举动无疑让他在士人中失去支持。此时,袁术作为“士人领袖”,迎接了孙坚的归附。与此同时,南阳的刘表也因害怕袁术与孙坚联手,便任命袁术为南阳太守。如此一来,袁术不仅获得了南阳,还意外地得到了孙坚的支持。
南阳素有“东汉特区”之称,是当时最富庶的郡之一。袁术在这里获得了充足的资源与支持,这为他后来的行动奠定了基础。袁术凭借孙坚的援助,成功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斗,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袁术的好运并未持久。在与袁绍和曹操的竞争中,袁术开始失去了优势,尤其是在刘表的反击下。袁术选择放弃南阳转而攻击曹操,然而曹操此时已经迅速崛起,实力暴增。袁术的这一决定,无疑是他迈向失败的开始。
更为严重的是,袁术失去了孙坚的支持,并遭遇了刘表的猛烈进攻。此时的袁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他在一系列战役中获得了一些喘息的机会,但最终他还是因为连连失败与过度自负,走向了彻底的失败。
更糟糕的是,袁术在后期的行为让他彻底失去了所有的盟友。袁术不顾现实,竟然宣布自己称帝,这一决定彻底断绝了与所有“门生故吏”的关系,孙策也因此断绝与袁术的联系。最终,袁术失去了所有的支持,甚至连曾经为他效力的吕布都决定与他断裂。
袁术的失败,绝非偶然。他的骄奢与自负,最终使他丧失了所有宝贵的支持与资源。可以说,袁术的历史并非一个值得效仿的教训,而更像是一出荒诞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