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成功统一六国,创建秦朝之后,他自认为德行兼备于三皇,功绩超越五帝,因而创制了“皇帝”这一称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自此两千余年间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代号。与此同时,秦始皇还独创了一个专属于皇帝的自称——“朕”,这个字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含义呢?
在秦始皇之前,古代的君主和各个诸侯王普遍采用“寡人”、“孤”或者“不谷”这样的称谓来自称。例如,春秋时期的诸侯王们通常自称为“寡人”,而楚王则较为特殊,自称“不谷”。到了汉朝,刘邦所封的诸侯王们,如齐王韩信等,亦以“寡人”作为自称。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和刘备等重要人物则使用了“孤”这一称呼,意味着对自身地位的卑微认知。
关于“寡人”,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少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和诸侯王对自己的谦卑之称,意在表明,作为统治者应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够理直气壮地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缺乏德行,这种尊贵的权位便会荡然无存。因此,称自己为“寡人”实际上是一种自谦和反思的表达。
至于“孤”,这个字的意思是“孤立无援者”,在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在遭遇困境或失败之后,便采用此词作自我贬低的称谓。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孤”这个自称渐渐演变成了帝王所使用的尊称。
至于“朕”,秦王嬴政在称帝之后,丞相李斯便建议他起一个专属于皇帝的自称,因此在多种选择中最终决定使用“朕”这一字。
早期的“朕”与“我”、“吾”有相似的用法,但不同的是,上至权贵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能使用。但普通百姓大多选用“我”和“吾”,而达官显贵们则更加青睐于“朕”。于是,秦始皇便将其选为帝王的自称,自此之后,除了皇帝,其他人便再不能随意使用“朕”。
那么,秦始皇为何选定“朕”字呢?历史学者分析认为,将“朕”这个字拆解开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当时的“朕”字并非我们现在所见的由“月”和“关”组成,而是由“舟”和“灷”两部分构成。“舟”,代表船只,荀子曾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君主如同船只,而百姓则比拟为流动的水。与此同时,另一个组成部分“灷”的意思则是火种,自古以来,火一直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因此,秦始皇所使用的“朕”字,既表达了他拥有无上的权力与尊位,也隐含着他统治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