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位普通人,他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新时代普通市民的责任与担当。孙博,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名字,一个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人生的天津市民。本文将通过深入采访和实地调研,还原这位"城市脊梁"的成长轨迹,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
1978年,孙博出生在天津红桥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天津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在街道小厂做临时工。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用朴实的言行教会他做人的道理。"父亲常说,做人要像海河一样,既能包容万物,又要奔流不息。"这句话成为孙博一生的座右铭。
1996年,孙博考入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更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2000年毕业时,面对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他毅然选择进入天津市环保局,成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当时就想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做点实事。"孙博回忆道。
在环保局工作的八年里,孙博走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他处理过上千起环保投诉,查处过数百家违规企业,被同事们称为"铁面孙"。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经常自掏腰包帮助生活困难的违规企业主整改。"处罚不是目的,让企业合规经营才是关键。"孙博说。
2008年,孙博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辞职创办环保科技公司。"在基层工作这些年,我看到了环保产业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说。
创业初期异常艰难。为了研发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孙博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三个月。"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几千块钱,连房租都交不起。"但他没有放弃,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诚信经营,公司逐渐走出困境。
2015年,公司研发的"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获得国家专利,这项创新技术能将污水处理成本降低40%,在天津滨海新区的示范项目中获得成功。如今,孙博的公司已成为华北地区领先的环保企业,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但孙博始终保持创业初期的朴实作风。公司员工说:"孙总从不摆老板架子,经常和我们一起在车间干活。"这种亲力亲为的作风,让他在员工中赢得了极高威望。
事业有成的孙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2010年,他发起"海河清道夫"环保志愿行动,每月组织志愿者清理海河沿岸垃圾。12年来,这项活动从未间断,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次。
"刚开始有人说我作秀,但我相信坚持就是最好的回答。"孙博说。在他的带动下,"海河清道夫"已成为天津环保志愿活动的标杆,带动了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环保事业。
在教育扶贫方面,孙博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2012年起,他设立"博爱助学基金",每年资助50名贫困学生。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名学生在基金的帮助下完成学业。"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孙博说。受助学生小王如今已从天津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环保工程师:"孙叔叔不仅给了我经济支持,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2020年疫情期间,孙博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并组织公司转产防疫物资。他亲自带队为社区送菜送药,连续工作50多天没休息。"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该尽自己的一份力。"这种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的赤诚。
走进孙博的家,你会惊讶于它的简朴:90年代的老房子,陈旧的家具,唯一值钱的是一台用了十年的笔记本电脑。"物质生活简单点没关系,精神生活富足才重要。"孙博说。
在社区里,孙博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邻居李阿姨说:"谁家有困难找孙博准没错,他从不推辞。"这种接地气的作风,让他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真心爱戴。
孙博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点到公司,中午和员工一起吃食堂,下午处理完公务后,晚上不是去参加公益活动,就是到受助学生家里走访。周末则雷打不动地组织环保志愿活动。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拼。"孙博说,"其实我只是做了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行动者。"
如今,孙博的故事在天津广为流传。他先后获得"天津好人""天津市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本色。"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热心公益的天津市民。"他说。
在孙博的影响下,天津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据统计,目前天津市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5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达1.2万个。这种爱心传递的效应,正是孙博最大的欣慰。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高楼大厦有多少,而在于普通市民的素质有多高。"孙博常说。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孙博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善良与坚持,构筑了天津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