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十月,随着北伐和西征战役的落幕,朱元璋开始着手对开国功臣们进行大规模的封赏。此次封爵的等级非常复杂,尤其与清代相比,明代的爵位系统更显繁琐,未深入了解明史的读者可能对其中的细节感到困惑。以文武排名第一的徐达与李善长为例,二人的封号各有差异,体现了明代制度的独特性。
徐达的封号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参军国事”,而李善长的封号则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这些封号中包含的“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及“中书右丞相”等职衔,含义和背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通过相关文献,笔者与各位一同回顾明初的爵位体系。
朱元璋所封的六位国公均为早年与他一同征战南北的亲信,他们是大明开国后首批获得封爵的大臣。在这些封号中,“公”、“侯”、“伯”都被称为“本爵”,这些爵位通常以“开国辅运推诚”开头,作为勋号。而在六位国公中,五位是武将,唯独李善长是一位文官,因此李善长的封号与其他五位有些许不同。武将的封号为“宣力武臣”,而文官则为“守正文臣”。类似的区分也延续到侯、伯的封号中,封号中都会标明其文武身份,这一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也得到了保持。
除此之外,刘基与汪广阳的封号略有不同,他们的封号为“开国翊运”。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并非朱元璋的嫡系亲信,而是在封号上进行了一些区分。若非开国功臣而是由子孙继承爵位,那么封号中就不会出现“开国辅运”的字样。例如,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同样是六国公之一,但他的封号简短得多,只有“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常茂因罪被夺爵,朱元璋将常遇春的次子常昇封为开国公,封号中主要包含了“钦承父业推诚宣力武臣”。洪武时期还使用过“推忠协谋”等封号,但这一类并不多见。到了永乐时期,封号主要以“奉天靖难”和“奉天翊运”为主。
继承唐宋制度的明代,文武大臣们都有“散阶”和“勋官”以示朝廷恩宠,其中“特进光禄大夫”属于散阶,“左柱国”则属于勋官。洪武时期,开国功臣的散阶与勋官地位远高于一般的品官。正一品文官的散阶应为光禄大夫,二品为荣禄大夫,而六国公中的“特进光禄大夫”和“特进荣禄大夫”则位高权重,体现了他们的非凡地位。而“特进光禄大夫”的封号,仅有徐达与李善长两人。
在六位国公中,只有徐达和李善长被封为“左柱国”,这是因为在明代,左柱国为勋官的最高等级,左位的地位高于右位,反映了朱元璋对他们两位的极高评价。而其他四位国公则被封为“右柱国”。
“参军国事”是一个特殊的称号,源自元朝制度,意思是参与国家军事与政治事务的决策,类似清代的议政王。这个称号仅在洪武初年使用,并且只授予了徐达和李善长。随后,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被称为“同参军国事”,他们的职位较低,可以与科举考试中的“同进士”相类比。值得注意的是,常茂并未获得“参军国事”的头衔。
此外,“太师”、“太傅”和“中书左、右丞相”都是正一品的文官职务,属于实职官职(尽管三公职务是虚衔,但也列入了品官行列)。在六位国公中,徐达担任了中书右丞相,而李善长则是中书左丞相,李文忠与冯胜分别担任大都督府的左都督和右都督。常茂与邓愈则未担任任何实职,这一方面是因为常茂年幼,另一方面邓愈也未被授予实职,因朱元璋早已决定让他负责指挥四川与湖广的征战。
虽然不少开国功臣未担任实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受到削弱,实际上,他们的实际影响力依然存在。随着战事增多,许多勋贵都被派往前线,亲自指挥军队,尤其像徐达,名义上是中书右丞相,但他几乎未曾在中书省待过,更多时间是在战场上。
洪武十三年和二十三年,朱元璋曾多次清算开国功臣,尽管许多人未能善终,但他们的爵位大多并未被完全取消,反而让他们的后代继承。洪武晚期,异姓爵位制度逐渐完善,规定凡开国功臣去世后,必追封三代。而且,若子孙未建立显赫功勋,他们的爵位便会依照原爵保留。与清代相比,明代的勋贵们若想晋升到更高的爵位,难度相对较大。
此外,许多开国功臣死后,都会被追封为更高一级的爵位,通常是国公被追封为王,侯被追封为国公,伯被追封为侯,尽管这一规则并非绝对,仍有少数功臣未能享受这一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