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夏,唐太宗李世民正驻扎在翠微宫中避暑,感到身体日益衰弱。此时,他开始着手为大唐的未来做安排,心中十分焦虑和担忧。
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未来将继位成为天子。作为父亲,李世民了解自己的儿子性格忠厚,心思细腻。但他深知李治年轻且尚缺乏治国经验,而大唐的朝政岌岌可危,自己时日不多,便为儿子的未来忧心忡忡。
幸运的是,李世民在此之前已为李治选定了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他们分别是李勣、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李世民希望这几位能辅佐李治,为大唐的未来保驾护航。然而,在深思熟虑后,李世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召李治来到床前,亲自叮嘱道: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二人忠诚可靠,能为你效力。你能有他们辅佐,朕放心。但李勣,虽是我信任的顾命大臣,才智过人,但你与他并无深厚的恩情,恐怕难以得到他的忠心。若他不听从,便贬他,等你即位后再考核其表现。如若他违背,便必须除之。”
这段遗言让李治深刻认识到,李勣的聪慧与深谋远虑,可能成为他未来统治路上的障碍。那么,李勣究竟为何能让李世民如此忌惮呢?他最终的结局如何?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李勣,原名徐世勣,后来为避李世民之讳,将“世”字去除,改为李勣。李勣出生于隋朝末年,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族。自幼受家庭影响,他便习得了一身侠义之气,年轻时便投身于反抗隋朝的斗争中。不同于一般草莽英雄,李勣的战略眼光与卓越智谋,使得他在风云变幻的政治和战争环境中,能够巧妙地把握每一个机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在义军中,李勣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击败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强敌后,李勣的名声逐渐显赫,成为义军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公元619年,瓦岗军的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选择归顺唐朝。李勣虽有选择,但他深受李世民的王者气度所感染,决定效忠唐朝。李世民与李勣的合作,最终成就了大唐的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二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公元621年开始,李勣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所到之处几乎无人能敌,王世充、窦建德、宋金刚等势力纷纷败于他的手下。在李世民即位后,李勣被封为并州都督,并赐封九百户,开始了他辉煌的仕途。
李勣并未因权势而傲慢,始终保持谦逊,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效力。唐朝对他寄予厚望,他参与了东突厥、薛延陀、高丽等重要战役,为大唐的疆域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与李勣的才能并行的,是他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李世民深知,李勣过于出色,既有众多支持者,又能获得士族的青睐,这让他担心自己死后,李治能否驾驭这个过于强势的臣子。于是,李世民做出了决定,在临终时命令李治将李勣贬谪出京,任命他为叠州都督,给李治上了一课:有能力的人能用则用,若不听从,必须斩草除根。
李勣对李世民的决定心知肚明,他深谙权臣之道,因此并未有任何反抗,接到圣旨后,毫不拖延地前往叠州,连家都未曾回去。他的表现令李治十分满意,因此在他即位后,立刻将李勣召回,并授予他洛州刺史一职,参与朝政要务。
李勣的谦虚与谨慎,逐渐赢得了李治的信任,他也成为李治的重要谋士之一。在永徽六年(655年),当李治考虑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面对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强烈反对,李勣巧妙地表示,这事关系到皇帝的私人事务,臣子无需多言,这一言论为李治最终选择立武则天提供了有力支持。
李勣以自己的智慧和谨慎,获得了李治的极高信任,甚至在669年去世时,李治亲自为他送葬,举行了盛大的丧礼,令整个朝廷为之动容。
与李勣的荣耀与尊荣相比,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两人晚年先后遭贬,最终死于非命。李勣的智慧与谨慎,使他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位置,活到了寿终正寝,实为一位聪明且深知权臣之道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