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3年,齐王司马攸向朝廷上奏称自己病重,然而太医检查后却表示他并没有重病。晋武帝听闻此事,立即下令让他离开京城。就这样,这位号称重病的齐王,最终被迫离开了洛阳,不久之后,他在途中因吐血而死,年仅36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权势滔天的齐王,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亲兄弟之间的皇帝下定决心要将齐王赶出京城?
要弄明白这一切,我们得从司马氏的篡魏说起。
晋武帝一直以温文尔雅的形象示人,但在得知司马攸去世的消息后,他并没有表现得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冷酷无情,反而表现出了一些人性的悲悯。他挂上两行眼泪,迅速驾车出宫,亲自前往司马攸府上吊唁。司马攸的儿子在面对晋武帝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愤怒地要求惩治那些冤枉他父亲的御医。
原来,司马攸不愿离开京城,他曾上奏晋武帝称自己病重,无法忍受舟车劳顿,因此请求留在京城。晋武帝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派遣了太医为司马攸诊治。此时,回忆起公元276年,那场让洛阳城一夜之间白了头的大雪,许多人都会记得,在那一年,洛阳城还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而晋武帝也在其中染病。正是因为晋武帝的重病,朝野上下才差点将司马攸推上了王位,但幸运的是,司马炎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从阎王手中捡回了性命。
“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这句话出自《晋书》,展现了当时的局势。晋武帝心中一直有着一个心结,那就是如何彻底清除司马攸的威胁。
自265年司马炎继位后,他便开始有了处理司马攸的打算。终于,在这场父子权谋的角逐中,晋武帝下令将司马攸赶出洛阳。为了加快这一过程,晋武帝不仅消除了许多为司马攸辩护的朝臣,还决定亲自通过御医来检查司马攸的身体。
御医们见到如此局面,深知若司马攸真的生病,他们很可能也会因惹怒晋武帝而丢掉性命,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报告晋武帝,司马攸的身体状况完全正常。正因如此,这一段“齐王装病”的传闻开始在朝野之间扩散开来。
司马攸向来注重自己的外貌和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男性通常都非常讲究仪容,特别是像司马攸这样身居高位的王子,即便在生死之际,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了与往常一样的体态和装扮。
然而,这样的“装病”最终揭开了真相——在上路不久后,司马攸就因为吐血而死去,死状极为惨烈。
晋武帝并不可能故意隐瞒弟弟的病情,而让他因病重不治身亡。所以,这场悲剧的责任,最终被推到了御医的头上。在司马攸的儿子强烈要求下,晋武帝立即下令将那些诊治过司马攸的御医处死,并立司马攸之子继任齐王。
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司马家族篡魏的历史。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一同前往高平陵扫墓时发动政变,成功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魏帝曹芳成为傀儡。两年后的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继位的是他嫡长子司马师,而司马攸则由司马懿亲自过继给了司马师。
司马攸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权力斗争之中。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攸的亲叔父司马昭继位。时年10岁的司马攸以及20岁的司马炎也开始在权力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司马昭继位后,他曾一度表示要将王位传给司马攸。事实上,历史记载中,司马昭在与司马攸交谈时,经常指着自己的座位对他说:“这个位置,以后是你的。”《晋书》中还提到,“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
然而,真正继承王位的却是司马炎。《晋书》中提到,贾充有着锋利的才思与洞察力,他能够准确地揣摩出司马昭的内心世界。司马昭虽然表面上将王位传给了司马攸,但实际上他更看重司马炎的能力和德行。贾充恰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司马昭一直希望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而司马攸的存在只是他继承兄长司马师遗产的一部分。因此,司马昭的心里一直没有打算让司马攸真正掌握大权。
最终,在司马昭临终时,他将王位传给了司马炎。贾充的支持让司马炎能够顺利继位,也让司马攸失去了继位的机会。
这场权力的角逐,注定了司马炎与司马攸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而这背后更是权力斗争的深刻映射。
如果历史有另一个结局,或许司马攸的存活能够改变晋朝的命运。王夫之曾说:“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如果司马攸没有死,或许杨氏家族不会篡权,贾南风也无法肆意抢权,八王之乱也许永远不会发生。
无论如何,历史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司马攸的死,成为西晋最终灭亡的导火索,而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斗争最终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裂,更是国家的动荡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