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历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接续上一篇关于官宦世家与底层出类拔萃者思维模式的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各大王朝如何在末期通过放权给地方豪强延续命运的策略,特别是明朝的藩王制度。许多王朝在走向灭亡时,总会有一种绝招——将权力放给地方的豪强。
例如,清朝面对无法应对的太平天国,采取了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自行募兵筹款,最终帮助清朝维持了60年之久。东汉面对黄巾军时,曹操、刘备、孙策等地方豪强也各自募兵、组织军队,成功击败了张角及其黄巾军。明朝在面对同样困境时,也拥有这一策略,并且其制度还有一个特殊优势:朱元璋所创立的藩王制度。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源自他故乡沛县的刘邦。在朱元璋的治理下,他像刘邦一样广封自己的子孙为藩王,这些藩王在各地掌握着广泛的权力和财富。到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后代已达到20万之多,其中不少都是地方豪强。如果当时朝廷放权给这些藩王,历史或许会完全不同。
然而,崇祯为何不采取这一步呢?他宁可选择自杀,也不愿给地方豪强更多的权力,选择了与李自成和满洲的清朝作对。王朝的末期常常伴随着两大特征:中枢政权效率极低,臣子间相互倾轧,且资源的提取和利用率也非常低。即使皇帝知晓这些问题,但却无力改变,最终不得不选择将权力下放,尤其是兵权、财权和任人权。
放权后,地方的豪强往往能迅速壮大。比如,湘军的将领们大多来自同乡,彼此之间有深厚的联系和凝聚力。在地方上,豪强们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局势,并作出迅速的决策,而不必等待从远方传来的朝廷命令。因此,只要王朝在末期放权,往往能够延续其统治数十年,清朝和唐朝都为此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明朝,地方的豪强们也具备了强大的潜力。许多地区的乡绅早已自发组织起了防卫力量。例如河北蔚县的乡绅尹耕等人就自发组织村民修筑防御工事,组织民兵抵御外敌。山西吕梁的乡绅于时煌也组织乡民修城堡,备战流贼。然而,即便地方上具备这样的基础,中央却不愿意放权,甚至打压民间力量,导致地方的反抗力量无法得到有效支持,反而加剧了动乱。
浙江东阳的许都,原本是当地的地方实力派,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热衷于组织义勇军。然而,当地县官不仅没有加以利用,反而限制他的行动,最终导致“东阳民变”,造成浙东地区的动荡。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因为中央对民间武装的过度戒备,导致了地方的力量未能充分发挥。
明朝的朝廷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放权这招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其副作用和风险也很大。历史上,曹操、孙策等豪强利用地方权力建立了自己的力量,最终导致中央政权的动荡。清朝的曾国藩等人也利用了这种策略,但这使得中央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而在明朝,放权的代价更为显著。即使如此,明朝在制度上的一个优势在于即便政权动荡,权力依旧掌握在朱家手中。
朱元璋通过藩王制度保障了朱家的权力。这种制度像是一个“重启键”,帮助明朝延续了两百年。虽然这一制度在历史中造成了类似“八王之乱”的后果,但朱元璋深知权力的分配需要确保家族的控制。因此,他在各地封子为王,并授予他们兵权,使他们在地方上拥有了极大的权力。这一策略使得明朝的藩王们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甚至在明末,许多藩王已经拥有了如同独立王国的经济势力。
尽管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它仍然是明朝政权的支柱。许多藩王在明末积累了丰厚的财富,甚至有的藩王已经涉足商业,掌握了大规模的商业网络。例如,明末的肃王、韩王、楚王等藩王经营着大量的商业资产,他们掌控了数千间商铺,甚至涉足了对外贸易。此时,许多藩王的家族已经发展成庞大的商业集团。
到了明末,随着这些藩王们的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他们逐渐将影响力扩大到各个领域。许多藩王甚至成了地方的实际控制者。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资源,还能在政治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尽管明朝的中央政权腐朽,但地方的豪强却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这种强大的地方力量最终却未能为明朝复兴提供机会。崇祯帝面对即将崩溃的政权,始终未能充分放权给藩王,导致无法充分调动地方力量来抵抗外敌。在李自成进京前,虽然周皇后和冯元飏等人提出了南迁的建议,崇祯帝却一再拒绝。这种决策错误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帝之所以做出如此决策,源于他深陷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无法准确了解真实的情况。崇祯从小生活在孤独和不信任中,形成了深刻的焦虑和防备心理,导致他对外界的真实情形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信息不对称使得许多皇帝无法准确掌握权力的走向和局势的变化。
崇祯帝的悲剧,正是源自于他未能突破这种信息茧房,错失了利用地方力量、改变局势的机会。他在临死前依然相信自己能够挽救明朝,但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导致了自己和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