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清朝的光绪帝不幸去世,享年仅三十八岁。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内病重离世。时隔半个月,年仅三岁的溥仪被宣布登基,成为清朝的逊帝。然而,由于他的年纪尚小,朝政事务便暂时由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处理。最终,溥仪并未能等到自己亲政的那一天,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极大压力下,他被迫宣布退位,宣告清朝的灭亡。
与历代灭国之君相比,清朝皇族的待遇显得格外优越。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相关规定,皇族成员们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居住,宫中可继续使用尊号、年号,并保留太监和宫女的随侍。甚至连宗人府、慎刑司这样的机构也得以保留,溥仪依然能够维持自己的封号与荣誉,享受一份仿佛与世隔绝的优雅生活。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突如其来地崩溃,令许多文人和士大夫一时难以适应。因此,许多人宁愿留在紫禁城担任虚职,亦不愿在民国政府中任职。在溥仪身旁,云集了众多学识渊博、保守守旧的杰出儒者,如陆润庠、陈宝琛、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他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溥仪的学术基础。
试想,这几位文化巨匠作为他的启蒙老师,必然使得溥仪在诗文与书法上的造诣超越了普通人。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影响他最深的两位导师分别是传统儒学者陈宝琛和让他关注世界潮流的庄士敦。这两位老师为他铺设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溥仪在宫中生活直至1924年,他还继承了清内府大量的书法珍品,这些书法真迹成为了他的练习字帖。如果留心观察各大博物馆的艺术珍品,便会发现许多作品上都盖有“宣统御览之宝”的印章,标识着溥仪曾接触过那些绝世书法之作。
在被驱逐出紫禁城的时候,溥仪携带了极为丰厚的珍宝,学者们估算共有76箱,共计3000多件,其中包括“二王”的名帖《曹娥碑》《二谢帖》,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珍品。由此可见,溥仪的艺术修养非同一般。
他的书法最初在陈、陆两位前辈的指导下,以颜体和柳体楷书为基础,从而逐步吸收众家之长,学习“二王”、欧阳询、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风格。清代君主普遍景仰董其昌,溥仪也继承了这一品位。
现今溥仪留存的书法,大多以书信和手札为主,其笔力细腻自然,来笔尖锋,具备柳楷的架构,行笔紧凑而结构严谨,同时又善用圆笔,少了几分颜柳书法那种刚毅之气。他的笔画流畅多变,粗细对比分明,楷书字形端正严谨,还略具欧阳询的奇特之美,而行书和草书则多借鉴赵、董的笔法,牵丝引带,灵活自如。
从溥仪的书写中,可以见到“馆阁体”的影响,他的艺术风格也走的是帖学之路。虽然溥仪不能算是一位顶尖的书法家,但他的临帖功底与创作水平在当代一些书法大师、书法协会的会员中也是相当优异,笔笔都有来历,同时也展现出他的个人风格,这一点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对溥仪书法的看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