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句名言常用来形容蜀汉丞相诸葛亮,但若将其套用在蜀汉的另一位名将姜维身上,也同样合适。姜维,天水郡人,年少时便有着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才能。
公元228年,曹丕去世,曹魏继位后,诸葛亮趁机开始了北伐。诸葛亮的出征让曹魏措手不及,陇右三郡的百姓纷纷投降了蜀汉,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没有经历战斗就宣布归顺。可是,魏军将领却对这些投降的地方产生了疑虑,尤其是姜维等人。最终,姜维与其他将领无奈投降诸葛亮,投奔蜀汉。
到了蜀汉,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和培养,诸葛亮不仅对他进行了悉心指导,还将自己的军事策略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授给他。姜维深感诸葛亮的厚望,竭尽全力向他学习,逐渐成长为蜀汉的支柱大将。即便在后期,蜀汉人才匮乏,姜维仍坚守阵地,肩负起了国家重任,持续支撑着国家的防线。为了完成刘备和诸葛亮的遗志,姜维多次亲自率领军队北伐,尽管屡次失败,却从未放弃。然而,由于蜀汉国力的有限,他的多次北伐不仅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还使得蜀汉的国力逐渐衰弱,百姓的怨声四起。
公元263年,随着司马昭掌控曹魏大权,他开始策划进攻蜀汉,意图一举终结蜀汉的存在。姜维在此时挺身而出,将魏军的主力钟会阻挡在剑阁一带。魏军在此驻扎数月,始终未能突破,而魏将邓艾此时提出冒险路线,偷渡阴平,直插蜀地。刘禅派遣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进行迎击,但诸葛瞻缺乏父亲的才智,尽管兵力占优,却因指挥失误大败给了邓艾,蜀汉的七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成都的门户大开,蜀汉危机四伏。
此时,面对邓艾的逼近,刘禅竟选择了投降,而不是发动最后一搏。为了保全自己和百姓,他命令打开城门投降曹魏,并要求将士们一同投降。姜维虽然被迫投降曹魏,但他心中却并不甘心,复国的愿望早已在心头生根发芽。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对蜀汉复兴的希望。
邓艾灭掉蜀汉后,立下赫赫战功,却因此变得骄傲自大,逐渐引起了权臣司马昭的不满。邓艾和魏将钟会本就积怨已久,姜维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在两人之间挑拨离间。钟会为了除掉邓艾,与监军卫瓘联合上书,指控邓艾谋反。邓艾由于功高震主,再加上手握重兵,逐渐成为司马昭的威胁,司马昭决定将邓艾押送至洛阳受审。
邓艾被捕后,军中将士纷纷心生怜悯,企图营救邓艾。卫瓘在此时展现出自己的权谋,他谎称自己要上书为邓艾辩护,于是将士们误以为卫瓘会为邓艾申冤,放松了警惕,这使得卫瓘成功将邓艾带出军营。邓艾被捕后,魏军的指挥大权迅速落入钟会手中,但此时姜维开始劝说钟会反叛,表示蜀汉旧将将支持他的行动,帮助他称帝。
钟会动心,准备在蜀地发动叛乱,但他的部下将领并不愿意参与其中。许多将士担心造反会波及他们的家人,无法和家人再见面,最终只有少数人愿意跟随他。钟会决定将不愿参与的将领软禁起来,但外面的魏军得知情况后,迅速集结准备攻打钟会。
面对内外困境,钟会逐渐失去控制,他开始指望卫瓘前去慰问士兵,以稳定局势。然而,卫瓘见此机会,趁机组织城外的军队发动进攻,钟会的局势迅速恶化。此时,钟会向姜维求助,问他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姜维冷静回应:“但当击之耳。” 他带领钟会的将士出战,但终究因寡不敌众,惨败于魏军。战败后,钟会和姜维都被魏军斩杀。
内乱平定后,姜维和与他共同叛乱的将领,包括太子刘璿、张翼和蒋斌等人,被残忍杀害。与此同时,卫瓘也因担心自己与钟会联合陷害邓艾的事情曝光,派人将邓艾处死,以避免留下证据。
这一切证明了姜维忠诚不渝的复国梦以及他的悲剧命运,在蜀汉灭亡后,他依然未曾放弃为国家复兴的梦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