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年,史思明带着自信的微笑对人说:“再给我两年时间,我必能灭掉唐朝,统一天下。”然而,命运却在他与儿子的冲突中发生了变化。不久后,史朝义为了自己的权力,发动弑父之举,将史思明推翻,最终让史思明未能如愿登上中原的霸主之位。
史思明,这位唐朝的名将,聪明果敢,勇猛无敌,甚至比起安禄山还要冷酷无情。若他多活几年,唐朝可能会在763年左右灭亡,历史也许会因此改写。
758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带领大军东征,与安庆绪在陕州和洛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史思明看到安庆绪即将被打败,于是主动归顺唐朝,并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然而,他并没有放弃野心,而是悄然策划着再次起义。
史思明清楚地看到了唐朝的虚弱和内部的重重矛盾。在安庆绪战败后,他手下的兵力不到1300人,但唐军并未立即追击,原因是唐肃宗忙于迎接唐玄宗的归来,停战了一年。错失了良机的安庆绪很快恢复了实力,重新夺回了河北的多个地区,并整合了大量叛军力量,兵力扩展至数十万。此时,唐肃宗再次派兵征讨,派宦官鱼朝恩为监军,发兵前往河北。
唐军人数众多,号称60万,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等九位节度使共同出征,屡屡击溃敌军,并围攻安庆绪的总部邺城。尽管唐军势如破竹,但史思明并未按命令出兵,他心中有自己的打算,选择了等待时机。
史思明以平叛为借口,向唐朝要求粮饷,扩大兵力,积蓄力量,却始终没有南下作战。他的军队得到了13万兵员,其中精兵5万,战斗力异常强悍。安庆绪在困境中派遣丞相阿史那承庆和张忠志去范阳寻求援助,史思明接待了他们,并在宴会上将他们抓捕,把随行的5000名士兵收归己用,还向唐朝要求赏赐。
史思明与叛军的接触引起了唐肃宗的愤怒,李光弼趁机进言,提醒皇帝:史思明心怀叛意,建议派遣刺客暗中除掉他。唐肃宗对于史思明的态度犹豫不决,最终派出刺客,却被史思明击杀。双方关系急剧恶化,史思明愤怒地上奏要求处死李光弼,否则他将自己带兵前往太原,独立行动。
李光弼和史思明早有深仇,史思明投降时,李光弼就预料到他必定会背叛。唐肃宗当时未听从劝告,结果果然验证了李光弼的判断。
759年,唐军围困邺城已经持续了四个月,士气低落,防备松懈。史思明得知安庆绪许诺给他“大燕”皇帝宝座后,迅速从范阳南下,占领邯郸、真定,与叛军保持联系。李光弼请求皇帝允许他带兵围攻史思明,但唐肃宗未批准,鱼朝恩又施加了阻力,李光弼无计可施。
唐军内部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政,史思明则巧妙利用这一点,派兵截断唐军的粮道,并袭扰其后方。经过两个月的消耗,唐军士气愈加低落,史思明决定与郭子仪等人约定时间,进行决战。
唐军号称60万,列阵于邺城北面,史思明以田承嗣为前锋,亲自带领5万骑兵冲杀而上。唐军的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分路迎战,却遭遇了叛军的猛烈反击。悍将李嗣业战死,唐军的阵脚瞬间松动。史思明凭借契丹骑兵绕到唐军后路,前后夹击,王思礼所部首先崩溃。郭子仪虽急忙赶来增援,但唐军还未集结就遭遇了风暴,兵士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最终全军崩溃。
邺城之战,史思明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冲突,趁双方厮杀时,在范阳积蓄力量,最终坐收渔翁之利。60万唐军覆灭,河北再次沦陷,史思明成功夺取了洛阳。李光弼退守河阳并击退了史思明的进攻,唐肃宗勉强迫使他出关追击,然而李光弼中了埋伏,元气大伤,史思明直接杀向陕州。此时,潼关兵力稀少,关中无防卫力量,吐蕃又蠢蠢欲动,唐朝的局势愈加危急。
唐军主力几乎被全歼,安庆绪也被处决,史思明登上了皇位,并掌握了主动权。如果不是时间不允许,史思明很可能会成功攻占长安,唐朝的灭亡已是指日可待。然而,他的命运却在此时发生了转折。
史思明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打算立史朝清为继承人。但史朝义心生忌惮,提前发动政变,弑父称帝。史思明在临终前曾劝他:“你不必急于行动,等我死后再去长安杀我也不迟。若现在杀我,内部必然动荡,统一天下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果不其然,史朝义杀了史思明,但由于威望不足,叛军内部很快爆发了内讧,为唐朝赢得了整顿的机会。两年后,史朝义在战败后被部将李怀仙追击,并在林中自缢,安史之乱至此宣告结束。
《剑桥中国隋唐史》曾评价道:“史思明的实力远超安禄山,如果不是被儿子所杀,唐朝很可能早已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