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排除基因的因素。也就是说,不可能仅仅因为赢氏家族的基因特别优秀,才让秦国连续七代出现杰出的领导者。
要谈到基因,其他六国的基因并不逊色于秦国的赢氏家族。首先,燕国与周王室血缘极为接近,且早于秦国成立数百年;齐国则出自姜氏家族,姜子牙的后代,基因背景也同样强大,特别是后来的田氏齐国,其祖先为帝舜,显然是有着深厚的血统根基;楚国的熊氏血统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颛顼高阳,且早于秦国数百年便建立了强大的国力;至于韩、赵、魏三国,这些都源自晋国,赵国甚至与秦国有共同的祖先,韩和魏也与周王室有些许远亲。
因此,秦国能够连续出现七代明君,完全与基因无关,因为六国的血统背景都不差,大家的祖先也都非常显赫。真正的关键在于,从秦孝公起,秦国实施了商君之法,推行法治,国家体制的变革以及“法治”的延续推动了秦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使得其国君在治国能力上远超其他国家。
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政治体制保障了每一位登上王位的君主都不会失职。无论是嬴驷、嬴稷、嬴荡、赢异人,还是嬴政,只要在秦国体制下,统治者都能得以施展他们的才能。这一切都归功于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的国情十分危急。与山东六国相比,秦国被视作边疆蛮夷。秦国不仅在军事上落后,曾长期处于晋国的压制之下,就连河西之地也被晋国占据,秦国的边疆多次遭遇败绩。尽管晋国分裂后,魏国也没给秦国喘息的机会,一直压迫秦国,甚至秦孝公的父亲也因此战死。
秦国的内政同样堪忧,老贵族控制着大量的资源与兵力,而宗室几乎没有任何权力,若不发动战争,老贵族掌控了秦国的经济与土地,宗室的收入微薄;若发动战争,秦国的军队也常常处于分裂状态,宗室与贵族的军队无法协同作战,失败时宗室背锅,胜利时老贵族分割战利品。这样的内外困境让秦孝公深知,若不改革,秦国或将被外力压制或内部分裂。
秦孝公意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政治改革,于是他在国内发布了《求贤令》,呼吁全国贤士为国家效力。
正巧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时,山东六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国家已经逐步强盛,楚国也紧跟其后进行吴起变法。齐国的田氏政权通过稷下学宫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韩国则由申不害变法一跃成为“劲韩”,这些国家都在吸引大量的有识之士。
然而,秦国的名声并不好,士人们普遍对秦国的印象恶劣,因此《求贤令》并未产生多大反响。而魏国,则在一众优秀人才的争斗中,逐渐暴露了其内部分裂的问题,吴起被逐,孙膑遭遇残疾,公孙衍则被猜忌。魏国的政治局面相对混乱,人才反而成为了负担。
而在魏国政治的动荡中,有一个名叫卫鞅的青年才俊,他从不急于上位,而是悄悄地积累经验,见证了魏国多次变法,并在公叔痤的门下暗中观察,积淀下了宝贵的政治智慧。直到公叔痤临终时,他才向魏王推荐卫鞅,但魏王并未重视,反而被劝告杀掉他。卫鞅意识到自己在魏国无望,于是迅速离开,投奔了秦国。
秦孝公此时正需要一位像卫鞅这样的改革者,二人一拍即合,卫鞅用他在魏国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方案。秦孝公采纳了卫鞅的建议,迅速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政治改革。
商君之法的实施彻底打破了秦国旧有的体制,重塑了贵族与奴隶的地位。卫鞅通过法律规定,战功和劳动都能使人晋升爵位,贵族若三代无功则剥夺爵位,这种体制的变化激活了秦国的社会阶层,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战斗力和国力。
这场变法取得了成功,秦国迅速扩张,并在河西之战中大获全胜,洗刷了秦国百年屈辱。卫鞅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秦孝公封他为商君。可惜的是,秦孝公不久后去世,商鞅因为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扑,最终被流放并残忍死去。
然而,商鞅的法治思想依然影响着秦国,秦惠文王继位后,迅速清除旧贵族势力,继续执行商君之法,使得秦国的改革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改革的推进,秦国逐步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最终在秦始皇嬴政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大业。
因此,从秦孝公到始皇帝嬴政,尽管每位国君都有一定的治国才能,但真正推动秦国持续强盛的,是那些为秦国服务的外臣,如商鞅、吕不韦等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秦国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建立起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