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头条创作挑战赛中,看到了巴森主演的电视剧《成吉思汗》,其中有几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克烈部的王罕和乃蛮部的太阳汗,他们在剧中频繁提到“主啊”和“魔鬼撒旦”等宗教词汇。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毕竟在元朝建立之前,忽必烈汗并没有将个人的信仰发展成蒙古王室乃至全体蒙古人的共同信仰。而在那时,蒙古人信奉的应该是长生天或者萨满教吧?带着这种疑惑,我深入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原来这与波斯传入中国的景教有关。
克烈部与乃蛮部:昔日草原霸主
蒙古草原上的部落,曾经一个个雄风四起,拥有战无不胜的大军,而蒙古人的崛起,也掀起了13世纪长达百年的文明风潮。然而,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草原上的部落分裂严重,彼此征战不休,形势一度非常混乱。王罕所在的克烈部,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图拉河与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游牧部落。
王罕的本名是脱里,他曾因叔父反叛时得到了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的帮助,两人因此结为“安答”(即义兄弟)。但是,随着也速该的死亡,脱里的弟弟投靠乃蛮部反叛,自己则被迫逃亡西辽。在经历了西夏与畏兀儿等地区的辗转后,脱里终于回到漠北,依靠蒙古部的帮助恢复了克烈部的大汗之位。当时,铁木真与脱里结盟,并尊他为义父。1196年,金朝为了镇压塔塔儿部叛乱,派遣丞相完颜襄前往,脱里带领部族协助金朝,金朝为了奖励他,封他为“王罕”,此时的克烈部已经是蒙古草原最为强盛的势力之一。
然而,王罕逐渐感到铁木真的崛起对克烈部构成威胁,于是发动了进攻。初战中,铁木真败退至克鲁伦河下游。王罕得意忘形,以为胜利已成定局,却未曾料到铁木真会以奇兵出奇制胜,最终大败克烈部,王罕的部落也被纳入蒙古的统治范围。
作为大蒙古国的早期成员,克烈部的后裔在元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后宫、宰相、将领都出自克烈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后世称为“四帝之母”的唆鲁禾帖尼。她是王罕的弟弟札阿绀孛之女,后嫁给拖雷,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母亲。
至于乃蛮部,在铁木真吞并克烈部后,其领土与乃蛮部的游牧地接壤,乃蛮部的太阳汗便开始联合其他被铁木真击败的部落,发起了反抗。然而,他们最终遭到铁木真的重创,太阳汗自身负伤身亡,乃蛮部也最终被降服。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在逃亡过程中,最终被西辽皇帝接纳并成为驸马,甚至为博得皇帝的信任,放弃了基督教,改宗佛教。
屈出律趁花剌子模与西喀喇汗国联合攻打西辽时,成功联合乃蛮残部并俘获西辽皇帝,篡夺了西辽的皇位。然而,在1218年,铁木真派哲别征讨西辽,屈出律最终被擒杀,乃蛮部彻底并入蒙古帝国。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的妻子乃马真后便是乃蛮部的后裔。如今,乃蛮部的后裔仍在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蒙古人、诺盖人以及阿富汗哈扎拉人中有所分布。
景教:传入中国的波斯宗教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这里的西方主要指中亚及以西地区)频繁的经贸与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对两方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东方主要在经贸方面对西方产生影响,而西方的影响则体现在文化和宗教层面。例如,景教就是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公元781年,吐火罗人伊斯出资在唐长安的“大秦寺”建造了“景教流行中国碑”,这一碑文清晰记录了基督教(即聂斯托利派)的传播历史。碑文的内容用典雅的汉字介绍了基督教的基本观念,并详细记录了阿罗本来到长安时的盛大接待及景教的兴衰历史。这块碑如今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景教并不是该教的原名,而是中国信徒所称,它本名为聂斯托利派基督教,起源于叙利亚,是从东正教分裂出来的教派。聂斯托利派创立者聂斯托里曾因教义争议被东罗马教会视为异端,之后其追随者在波斯建立了独立的教会,成为波斯三大宗教之一。景教自635年阿罗本传入中国,曾在唐朝的长安等地兴盛一时,尤其在唐武宗会昌毁佛时,景教也遭到禁止,直至元朝才重新传入蒙古草原。
在11世纪初,景教已经传入蒙古草原,成为克烈部、乃蛮部等部落的信仰之一,王罕与太阳汗等人的宗教用语,也正反映了这一宗教的影响。由于克烈部一度非常强盛,13世纪的欧洲旅行家甚至认为王罕就是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此外,游牧在阴山长城一带的汪古部也曾信奉景教,并短暂皈依过罗马天主教,部分贵族自称为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
景教的传播,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和宗教互动的一个重要面向——相较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的精神信仰更容易在不同部族之间传播,尤其是在极具吸引力的宗教面前,容易产生共鸣并迅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