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但也做出过一些极为荒诞的决策。在巫蛊之祸中,他被宠臣江充的谗言所惑,导致太子刘据被逼自杀。晚年时,他又亲手杀害了钩弋夫人,虽然避免了后宫权力的干涉,但却留下了仅有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此时,朝廷的权力被几位辅政大臣掌握,而霍光更是成为了汉帝国实际的最高掌权者。那么,这位年轻皇帝与权臣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刘弗陵真的只是一个傀儡吗?
尽管年纪尚轻,刘弗陵却是一位聪慧且具有判断力的皇帝。刘据死后,刘彻多年来未曾立太子,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三位年长皇子的资质不足,也有意将帝位传给年幼的刘弗陵的可能性。史书记载,武帝认为年仅五岁的刘弗陵身体健壮,聪颖机敏,颇似他年轻时的模样,因此寄予厚望。
刘弗陵也未让父亲失望,登基后,他果断粉碎了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的篡位阴谋,稳住了大汉江山,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武帝为刘弗陵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其中包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位辅政大臣中,霍光的权力最大,按照武帝遗诏,霍光主管国政,金日磾和上官桀为其副手。
权力之地难免充满了争斗,史书记载,霍光执政一年后,金日磾去世,桑弘羊因自恃功高为子弟谋官职遭霍光拒绝,而上官桀也因多次为亲戚封官未果心生怨恨。与此同时,燕王刘旦因未能继位,也对霍光心怀不满。于是,他们联手策划刺杀霍光,废除刘弗陵。
始元六年(前81年),刘旦上书昭帝,捏造霍光借匈奴之兵谋反之事。上官桀等人本打算借昭帝之名下令宣布霍光有罪,随后组织朝臣逼迫霍光退位。然而,他们没有料到年仅十三岁的刘弗陵早已看破一切。当他收到奏章后,直接将其丢到一边,深知霍光的忠心从未动摇。第二天朝会时,霍光未到,刘弗陵便问:“将军何在?”上官桀等人答称霍光因罪未敢出席。刘弗陵毫不理会,立即下令将霍光召回,并当众声明:“燕王之言,实为造谣,中伤将军。”众臣质疑:“为何如此断定?”昭帝冷笑着回应道:“将军前往广明亭只不过是召集部下罢了,如果他有异心,早在我这皇帝在位时就已遭遇危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昭帝轻松揭穿,所有朝臣都对年轻皇帝的聪明才智表示钦佩,认为在他治理下,大汉必将兴旺。
除了处理宫廷政务,刘弗陵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曾有两次亲自下田耕作,一次在始元元年于“钩盾弄田”,另一次则是在六年春季亲自耕作于上林苑。有人或许会说,这一切都是霍光的安排,但从霍光的立场来看,他未必想让皇帝博得百姓好感。如果霍光心怀忠诚,未必能强迫刘弗陵去做这些事情。
此外,刘弗陵还曾于始元六年主持了关于盐铁买卖是否应由国家垄断的辩论,霍光等人主张将盐铁买卖放开,而许多人则坚持祖宗之法不能轻易更改。最终,刘弗陵考虑到民生疾苦,决定放弃盐铁酒的专卖权,减轻百姓负担,堪称贤明之举。
元凤元年(前80年),上官桀等人意识到无法动摇霍光与昭帝的联盟,便策划发动政变。计划是在长公主宴请霍光时将其杀害,随后废除昭帝。然而,这一阴谋被长公主门下的燕仓及时告发,最终导致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大臣被捕,燕王刘旦和长公主自杀。此时的刘弗陵并非傀儡,他与霍光之间是政治同盟,虽然年幼,但他对霍光的信任与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年少,刘弗陵很早就展现了帝王之资。尤其是在上官桀被诛之后,刘弗陵曾一度拥有重新掌握权力的机会(尽管最终霍光依然掌握了大权)。然而,由于年轻且经验不足,刘弗陵对霍光的依赖渐深,最终在霍光的影响下,逐步失去对政权的控制。
霍光在内部政治中权力的积累逐步加深,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并且他的家族成员在宫廷中占据重要位置。霍光的威权使得昭帝的权力越来越虚弱,他几乎被架空,霍光成为了国家的实际主宰。
对于年幼的昭帝来说,虽然他一度对霍光抱有希望,幻想着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亲自执掌政权,但最终他的梦想没有实现。霍光的专权以及对昭帝私人事务的干预,尤其是在上官皇后问题上,显示出霍光对昭帝的控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即使在皇后的问题上,霍光也通过严格的宫规限制了昭帝的行为,使得他只能在宫廷内孤独生活,无法享受权力带来的自由。
刘弗陵的早逝也为这一切画上了句号,虽然外界有人猜测霍光可能有篡位的意图,但历史证明霍光并未犯下弑君之罪。刘弗陵的过早去世可能更多地与他日益压抑的心情和有限的医疗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