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51年(后汉乾佑四年),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发动兵变,迅速引领大军攻占开封,最终杀害了后汉的隐帝刘承祐,使后汉政权走向终结。为了迅速稳定局势,郭威立即迎接了武宁节度使刘赟,并拥立其为新的皇帝。刘赟是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长子,刘崇将他过继给了自己的哥哥刘知远,刘赟因此名义上既是刘知远的亲侄子,又是其养子。刘赟从徐州前往开封的途中,不幸被郭威所杀。随即,郭威称帝,建立了周朝,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作后周的政权,郭威为其开国之帝。
原本河东节度使刘崇并未参与其中的纷争,但当他得知刘赟被杀的消息后,决定在晋阳自立为帝,国号仍为“汉”,史称北汉。北汉的疆域可以通过山西省的地图来观察,若从山西的北部剔除掉最北端的地区,再去掉南部的部分,其余的区域便是北汉的地盘。在后晋高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换取辽兵协助灭掉后唐后,河东地区(即太原)便成为了五代王朝北方的边境。
尽管北汉名义上拥有一府十州,军队约三万人,人口却不足五十万,但它的存在短短几年便已显得岌岌可危,甚至连基本的自保都极为困难,最终不得不向辽朝求助。北汉宰相郑珙带着国书和重金前往辽朝,求见辽世宗耶律阮。国书上,刘崇自称侄皇帝,请求叔皇帝派兵援助,并承诺每年向辽国进贡十万贯黄金。然而,不久后,耶律阮在一次刺杀事件中遇害,由其堂弟耶律璟继位,成为辽穆宗。辽穆宗十分积极地对北汉发起了援助,并派遣萧禹厥率领五万大军南下与北汉的两万军队合并,发起了攻打晋州的战役。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尽管辽军损失了两万,但仍旧迫使北汉撤退。
到了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辽应历四年),柴荣继位后不久,辽朝派遣了耶律敌禄率领一万骑兵和五万步兵南下进攻。在晋阳,北汉的三万大军与辽军展开激战,最终后周世宗柴荣亲自征战,在高平之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刘崇仅带着百余骑兵狼狈逃脱,耶律敌禄也带着失败的队伍撤回辽朝。后周军队甚至一度逼近晋阳城,北汉险些灭国。此役之后,北汉的刘崇因忧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去世,随后他的次子刘承钧继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汉的处境愈加艰难。到了958年(后周显德五年,北汉天会二年,辽应历八年),柴荣发动了南征,占领了江北的十四州。此时刘均见后周的军队南下,趁机联合辽国南侵。结果,柴荣调兵回转,一举大破北汉军队,重新夺回了辽朝占领的莫州、瀛州和易州。
最终,在960年(后周显德六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迫使后周的恭帝禅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北汉在与后周和北宋的较量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尽管刘崇的北汉历经艰难,且在辽朝的支持下顽强生存,最终还是在辽和北宋的压力下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