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崩溃之后,甘肃的进士们如何应对时代的剧变,选择了哪些不同的再就业道路?
1905年,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1904年,光绪帝在即将灭亡的王朝的最后一刻,举办了中国1300年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科考。尽管国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人依然视这次科举为一生难得的机会。在甘肃,约有数十人参与了此次考试,最终几人成功中举,成为进士。
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这些甘肃末代进士的命运如何呢?他们在这段历史大变革的洪流中,又是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出路?
传统上,谈论科举中的人物时,很多人往往从甘肃地方的士绅阶层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从批评科举的角度,视这些末代进士为时代的遗老遗少。然而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在那个时代中通过相对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智力与学识远超当时的普通人。
清朝崩溃后,这些末代进士走上了各自独特的命运轨迹。
1. 追求民主与共和的理想
尽管科举制度有其诸多弊端,但它培养出的知识分子依旧值得尊敬。许多进士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他们不仅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很多人还选择了投身到家乡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中。为了社会的长远发展,他们为地方培养后备人才,发扬地方文化。这些进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感,几乎成了他们的生活准则。
科举的废除标志着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变革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读书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格局。可以说,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辛亥革命。
以甘肃兰州的末代进士王烜为例,王烜在清朝灭亡后,投身了公共事业。他年轻时考取进士,并因母亲去世回乡,短暂离开了官场。辛亥革命后,他先后担任了四川多个地区的官职,并在政治风云中积极支持民国改革。特别是在1916年蔡锷护国运动中,王烜曾拒绝接受时任总统曹琨的贿赂,展现了他的正直与忠诚。
回到兰州后,王烜继续参与文化和教育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甘肃地区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他致力于组织赈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1929年,他还参与了甘肃省新通志的编纂工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在解放后成为甘肃省文史馆的副馆长。
2. 保卫和传承地方文化
甘肃的末代进士并非都选择从政或从事社会服务,也有一些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以杨巨川为例,他是甘肃榆中青城人,曾担任甘肃省文史馆馆长,也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杨巨川早年考中进士后,曾派遣至日本考察法政。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同盟会的一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巨川回到甘肃,开始了他的地方官员生涯。担任敦煌知县期间,他亲自巡视千佛洞,面对大量破坏遗迹的行为,他采取了有效措施,修缮洞窟、保护壁画,为后人保留了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与地方官员陆洪涛在征税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他最终辞职,回到家乡。
杨巨川回到甘肃后,继续致力于文化事业,担任五泉书院主管,并教授诗学。他编纂了《青城记》,详尽地记录了青城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成为今天研究甘肃的重要资料。解放后,他被任命为甘肃省文史馆馆长,继续推动地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3. 投身工商业,开创新局
在这些末代进士中,也有一些人选择投身工商业,成为时代的新兴力量。例如,甘肃的邓隆,他在1903年考取解元,进入进士榜,并在民国时期积极参与甘肃的政治与社会建设。作为甘肃工商业的先驱之一,他不仅在政界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还广泛涉足实业,特别是在火柴和呢绒的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邓隆回到甘肃后,首先创办了光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外资产品已开始占领市场,但他的火柴品牌仍在西北地区广受欢迎。此外,他还创办了甘肃织呢公司,将地方资源与工业相结合,推动了甘肃的工业化进程。
邓隆不仅关心经济发展,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在1929年的甘肃大旱中,他奔走四方,帮助灾民。他不仅捐款赈灾,还亲自参与埋葬死者、分发生活必需品。直到1938年,邓隆因在一场疫病中为救治灾民而不幸去世,享年54岁。
通过这些进士的经历,我们看到他们并非固守传统,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迎接变革,走上了各自的独特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学者的操守,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