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王朝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慈禧太后,认为她直接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是罪魁祸首。然而,末代皇帝溥仪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在他看来,虽然慈禧太后确实无能,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真正导致大清覆灭的罪魁祸首另有其人。那么,谁才是这个关键人物?他又做了什么,最终使得清王朝走向灭亡呢?
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成为清朝的新皇帝,但他实际上更像是慈禧太后的傀儡。在慈禧的操控下,溥仪与其父亲的命运完全被掌握,国家的命运也随之被牢牢掌控在她的手中。可是,即便是慈禧太后这样位高权重的人,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的无情摧残。溥仪称帝仅仅一年,慈禧便因病去世。随着慈禧的去世,各方势力开始纷纷对溥仪发起争夺,谁能控制他,谁就能掌握整个大清的实权。人们并不关心慈禧在死亡面前坚持了多久,各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一决高下,最终胜利者便是奕劻。
奕劻生于1838年,早年与其他孩子不同,并不痴迷诗书,反而对金钱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他便展现出对财富的贪婪,家人便利用这一点,诱导他投身仕途,最终鼓励他学习。虽然他当时并未赚到巨额财富,但却通过获得贝勒的职位,得到了极大的社会地位,满足了他内心的虚荣。这个职位工作清闲,收入稳定,奕劻借此机会陶冶情操,修习书法。然而,命运的安排让这一爱好最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某次宫中的宴席上,奕劻题写了一幅字,祝福大清永盛,慈禧看到后大为惊讶,对奕劻的书法赞不绝口。正因为如此,奕劻获得了慈禧的青睐,被她招揽为书信代笔,开始频繁出入宫中,逐渐成为了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凭借这一机遇,奕劻迅速上升,在朝中一步步晋升,成为了庆亲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奕劻的地位愈加稳固。每当慈禧太后有所需求,奕劻总是尽力满足,并因此获得大量的贿赂和馈赠。由于他在慈禧面前的深厚关系,奕劻的财富不断积累,而他那贪婪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奕劻成为了清朝最大的贪官之一,利用职务权力不断捞取私利,财富如流水般涌入他的口袋。
然而,奕劻并未被金钱冲昏头脑,时刻铭记着慈禧的恩惠。他竭力讨好慈禧,用心搜罗稀世珍宝,逢年过节便送给慈禧取悦,得到了慈禧的极大宠爱。奕劻的小伎俩常令慈禧笑逐颜开,而他的精心奉承,也使得他在宫中得到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奕劻的财富逐步膨胀,最终,奕劻的个人财富已不亚于国家的国库。
当慈禧去世时,奕劻积累的财富已经令他成为大清最为富有的人之一。此时,他不仅拥有巨额的财富,还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在慈禧死后,奕劻通过控制权力,将国家资源据为己有。依靠与慈禧的关系,奕劻在朝中呼风唤雨,权倾一时,成了当时的政治霸主。
在奕劻的影响下,清朝的腐化变得更加严重。为了私利,奕劻任命了大量官员,这些职位往往都是可以买卖的,只要出得起钱,就能高升为官。奕劻的权力愈加集中,整个朝堂也随之堕落,官员们如同寄生虫般,贪图国家的财富,毫无责任感。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奕劻对国家政权的肆意操控。
溥仪对于奕劻的行径感到极为愤慨,他认为奕劻就是清朝灭亡的最大罪魁祸首。奕劻不仅将国家的财富掏空,还把权力和资源分配给一群腐化无能的官员,导致朝政的腐败,人民苦不堪言。溥仪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奕劻,认为正是他不断的腐化和对权力的滥用,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而奕劻的贪婪也最终招致了自己的灭顶之灾。随着清朝的灭亡,奕劻的财富和权力也变得岌岌可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借着这场革命的力量,成功推翻了清朝,迫使溥仪退位。奕劻失去了所有的权力与财富,在这一变局中,他的政治地位彻底崩塌。为保命,奕劻只得逃离京城,避难天津。然而,他心中依然挂念着那庞大的财富,想方设法返回。
回到京城时,奕劻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扫荡一空,所有的财富都已经被他人掠夺一空,昔日的辉煌成了泡影。他颓然坐在空无一物的家中,痛苦得无法言表。奕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为贪图财富而背叛国家,最后竟成了空手而归的失败者。
最终,奕劻在天津租界度过了余生,生活日益颓废,直到1917年去世,享年79岁。令人震惊的是,奕劻的家人竟然依然不知廉耻,要求溥仪为他封个谥号。在溥仪的坚决拒绝下,他们不停地施压,最终逼迫溥仪为奕劻赐予“密”字谥号。奕劻的家人对他身后的财富和荣誉的渴求,足见他们的贪婪与无耻。溥仪提起奕劻,常常咬牙切齿,认为他不仅是清朝覆灭的根源之一,还是国家沉沦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