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因带领大寨村创造奇迹而名声显赫的陈永贵被任命为副总理。与此同时,另一位工人代表,孙健,也被提拔为副总理,与陈永贵一同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与陈永贵的声名远播相比,孙健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孙健有机会成为副总理呢?
孙健,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兴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仅15岁时,他便前往天津机械厂,成为一名翻砂工。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且劳累,但孙健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把这些工作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凭借其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态度,孙健很快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先后担任了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务,逐步走向天津机械厂的领导岗位。
1972年末,孙健在天津工业系统的表彰大会上作了一篇激情四溢、朗朗上口的报告《朝着共产主义大目标,两步并作一步跑》。该报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也让孙健被提拔进入了天津机械局革命委员会。在那个时期,能够进入“革委会”意味着个人的事业迎来了巨大的转折,是对其政治和业务能力的充分肯定。果然,1973年,孙健被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天津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天津的主要领导人物。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陈永贵共同当选为副总理的孙健,这一年才39岁,比陈永贵年轻了整整22岁。尽管肩负重任,孙健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务实作风,没有因为职位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朴实的工作态度。在他担任基层干部期间,养成了亲力亲为的工作习惯,他并不依赖于办公室,而是常常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担任天津市工业主管期间,孙健经常不打招呼,直接去工厂与一线工人交流,了解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直接接触基层的方式使得他能够获得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周总理听闻孙健的工作作风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称赞他既年轻,又拥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经验,建议他应该更多地深入基层。得到周总理的鼓励后,孙健工作中的热情更加高涨。他几乎每天都乘坐一辆普通的车,跑遍全国各地的工厂,深入了解情况,保持着与工人们的亲密接触,丝毫没有架子。在他的三年副总理任期内,除了参加中央会议,孙健大多数时间都在基层调研,为中央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这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
然而,孙健的副总理职务并未持续太久。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孙健的职务也开始面临调整。1978年的一天,孙健正在外地视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要求他立即停职,等待审查。听到这一消息后,孙健没有感到惊讶或不解,而是冷静地接受了审查,他清楚这只是组织程序的一部分,并且自己一直保持清廉正直,配合调查便可证明清白。经过调查,证实孙健与“四人帮”没有任何勾结。虽然如此,他的副总理职务依然结束了。组织希望为他安排其他职位,但孙健婉拒了所有提议,主动申请返回天津继续从事工人工作。
于是,孙健回到了原点,在天津机械厂再次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对于从万人景仰的副总理突然“跌落谷底”这一转变,孙健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失落或情绪波动。他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按时上班,与同事们打成一片,仿佛又回到了他刚进入天津机械厂时的简单日子。当然,身边的同事们有时也会好奇地向他请教副总理任内的往事,而孙健总是毫不在意地与他们分享,既不夸耀也不做作,就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而自然。
到了1985年,由于表现突出,孙健再次被提拔到了管理岗位。恰逢天津要引进一条价值500万美元的摩托车生产线,凭借他在副总理期间积累的外交经验,孙健被安排参与这项谈判工作。项目顺利完成后,他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该生产线的负责人。此后,孙健还担任了中国机械工业供销华北公司的总经济师,兼任中机公司和中奕公司总经理等多个职务,展现了他在机械行业的广泛才能。
尽管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孙健的故事无疑证明了一个道理:有能力的人,始终能够在任何岗位上取得成功。然而,命运却并没有善待他。由于患上了肺癌,孙健在1997年11月不幸去世,享年61岁,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人物》《天津日报》《文史春秋》)